新华社西安1月19日电 题:“消失的村庄”——节前探访延安老区易地搬迁脱贫户见闻
新华社记者梁娟、姚友明、李华
春节将至,延川县乾坤湾镇龙耳则村61岁的村民马宝银即将在自己宽敞明亮的新房里,迎来第一个农历新年。这两天,他用燃气自行供暖,新屋内暖烘烘的。
马宝银的老屋在龙耳则村下辖的老山自然村,那里山大沟深,距离如今的安置房有10多公里。“想要去趟村部,虽然路不算长,但那边不通公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来回走一趟要3个小时。”
交通不便使得马宝银自己种的玉米和蔬菜无法运出山村,他的小儿子患有先天性智力障碍,大儿子也曾遭遇车祸,家庭的牵绊让生活变得艰难。2017年,他的老婆又患突发性脑出血,让这位年过花甲的汉子,养家的责任更重了。
2016年,马宝银被认定为贫困户。2017年时,老山村的住户已经由最早的16户下降到两户。在2018年老山村的住户只剩下马宝银时,乡镇干部频繁到他家,劝说他搬离老家,搬到集中安置房里去。
搬进上下两层共计90余平方米的新房,马宝银自己只花了1万元左右,他当然愿意。如今他有42.5亩耕地退耕还林,每年享受6800元补贴,延长县农业局还流转了他家27.5亩的枣树,每年增收5500元。此外,妻子现在还享受每月1200余元的最低生活保障政策,他一家人已经在2018年实现脱贫。
让马宝银感到困扰的是,脱贫并搬家后怎样能不脱产业。村里打算给他公益性岗位,让他在安置房小区负责路面清洁工作,贴补一些家用。另外,他从信用社贷了3万元政府贴息贷款,决定新年自己还要经常回到老家的耕地里,靠种花椒和红枣开拓一番“事业”。“靠好政策脱了贫,自己不能总是等靠要,我要靠自己打拼未来。”马宝银说。
新华社西宁7月31日电 题:东达村脱贫记 新华社记者江时强、田文杰 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金滩乡东达村,地处青藏高原,背倚祁连山脉,海拔3000多米。因高寒荒凉、地瘠民贫,外村姑娘都不想嫁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