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区矫正法》今天经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表决通过,将于2020年7月1日起施行。社区矫正是完善刑罚执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项重要制度。社区矫正法对社区矫正的适用范围、管理体制与工作机制、实施程序、监督管理和教育帮扶措施、未成年人社区矫正以及法律责任等作了明确规定。
社区矫正对象是指被判处管制、宣告缓刑、假释和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社区矫正是为了促进社区矫正对象顺利融入社会,预防和减少犯罪。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刑法室主任 王爱立: 这四类人员都要经过评估没有再犯罪的危险,对所居住的社区也没有重大的不良影响。当前,我们社区矫正对象有90%以上都是缓刑犯,这部分人一般都属于初犯、偶犯、过失犯,犯罪情节较轻,也有悔罪表现。所以,我们通过适度监管和有针对性的一些矫正措施,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来进行矫治教育,有利于社区矫正对象顺利回归社会。
根据社区矫正法,国务院司法行政部门主管全国的社区矫正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社区矫正工作。
社区矫正工作坚持监督管理与教育帮扶相结合,专门机关与社会力量相结合,采取分类管理、个别化矫正,有针对地消除社区矫正对象可能重新犯罪的因素,帮助其成为守法公民。
社区矫正法还将国家支持社区矫正机构提高信息化水平写入了总则,并就信息化核查、使用电子定位装置等作出了专门规定,为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对社区矫正对象的监督管理和教育帮扶提供了法律依据。
司法部社区矫正管理局局长 姜爱东: 根据这次社区矫正法第26条规定,社区矫正机构可以运用手机定位、视频通话等信息化核查方式掌握社区矫正对象的活动情况。根据第29条的规定,对不服从管理的五类特定情形的社区矫正对象,可以按照规定的批准程序和期限,使用电子腕带这种不可拆卸的专门电子定位装置加强监督管理。
据了解,我国社区矫正从2003年开始试点,目前在册社区矫正对象70多万人。社区矫正的人均执行成本只有监狱的1/10,社区矫正期间,社区矫正对象的再犯罪率只有0.2%。(央视记者 张赛 董良言 任博文)
新华社北京10月25日电(记者曹典)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24日下午分组审议了社区矫正法草案二审稿,与会人员认为,草案二审稿较前更趋成熟完善,进一步突出保障人权,可谓亮点纷呈
新华社北京12月23日电(记者白阳)对于社区矫正对象,什么情况下可以使用电子定位?23日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三审的社区矫正法草案,对电子定位的使用条件、批准程序和期限等情形作出了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