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员梁瑜认为,合则两利,斗则俱伤。经济全球化是历史潮流。面对单边主义、逆全球化的举动,中国能够做的就是“咬定青山”,持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继续保持稳定发展。
这两天,很多媒体都在带领读者回顾最近的这18年。
18年,于人则为成年,于国,则是经济的质变。18年前,2001年的12月11日,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WTO)的第143个正式成员。这是中国改革开放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是中国深度参与经济全球化的里程碑。
回顾入世之前和入世之初,国人总有这样那样的疑虑,担心降低关税会对中国经济带来冲击,害怕中国商品在全球化的裹挟下被淘汰。事实证明,有压力才有动力,对外开放倒逼中国国内各行各业深化改革,激发了经济发展的活力。
比如,在中国正式加入WTO的前后,业界普遍认为大幅降低关税和取消进口配额将会给中国的汽车工业带来巨大冲击。但实际上,入世之后,中国汽车制造企业并未出现大规模的倒闭潮,中国汽车工业增加值持续增长,行业从业人员数量不断增加。从2001年到2017年,中国的汽车销量从235.9万辆增长至2894万辆,汽车越来越成为普通商品进入“寻常百姓家”。
除了经济上的变革,更重要的还有人们思维的变化。入世后国门开得更大,让中国百姓眼界更宽,愈发认识了世界,同时也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近几年,人们出境游热情不减,2018年,中国公民出境游人次近1.5亿。过去10年,中国出境游市场持续保持两位数,甚至百分之二十以上的增长,成为全球最大的出境旅游客源国和旅游消费支出国。
除了百姓走出国门,世界上更多的人也来到中国,或通过其他方式了解中国。近几日,短视频博主李子柒成为热门人物,她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在海外圈粉无数。某海外视频平台上,她的粉丝数为735万,传播度最广的视频能收获3000万以上的点击率。中国和世界紧密相连,同住一个地球村,没有谁能孤立存在,交流互鉴才能更好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