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 茂密的蒲草和芦苇随风摇曳,成群的鸬鹚栖息枝头。走进宁夏青铜峡库区湿地,一眼望不到边际的芦苇丛,泛白的芦花随风飘舞,滩涂湖泊中随处可见一群群戏水的鸭子。黄河、绿地,还有这许多生活在其中的生灵,令几位外地来的游客感到惊艳。
青铜峡库区湿地保护建设管理局资源保护科副科长朱锐说,很多员工都是男同志,在湿地待的时间一长,感觉性格都变得温和,感情都变得细腻起来了。
朱锐在湿地巡查
湿地既是重要的生态系统,也是具有观赏价值的旅游资源。当前,青铜峡市正依托独特的自然、人文资源,打造国内独具特色的黄河文化旅游精品区。从混乱无序、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到环境优美、鸟类繁多,青铜峡库区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领略自然之美。
而依托湿地得天独厚的气候、水土环境,库区的林果业也迅速发展。在塞上苹果成熟上市的季节,硕大的红富士犹如一颗颗“红宝石”,格外吸引眼球。
在全国各地,湿地让旅游业和各地特色产业得以发展,带动不少老百姓走上了致富路。
生态旅游实现致富梦
“现在我们的船在尼洋河上,再往前一点点儿,我们就会进入雅鲁藏布江里面。”30岁的米珠熟练地给游客讲解着。40多分钟的时间,从自然风光到当地民俗,米珠妙语连珠,游客也听得津津有味。
西藏雅尼国家湿地公园
林芝素有“西藏江南”的美称。近年来,当地许多群众依托独特的资源禀赋,吃上了旅游饭,走上了致富路。
雅鲁藏布江与尼洋河在这里交汇,孕育出了广袤的雅尼国家湿地公园,不少游客慕名而来,领略雅江水上游的魅力。
雅鲁藏布江两岸美景
米珠的家就在景区所在地的米林县。这里散布着无数的旖旎风光和历史遗迹,早年间就有散客来此参观。2000年以后,林芝市开始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在2004年打造了雅尼湿地景区。2010年,在外求学归来的米珠来到景区应聘,成为一名导游。
刚刚入职时,青涩的米珠面对游客显得有些腼腆:“刚开始讲解总是死记硬背,带团的时候特别紧张,自我介绍完了以后脑子一片空白,一句话都讲不出。”面对困难,米珠想过放弃,但游客们的宽容理解给了她动力。米珠重新开始,一点点儿学习,在钻研讲解词的过程中,对家乡湿地有了更深的认识。
米珠在为游客做讲解
几年下来,勤奋好学的米珠已经成了景区的导游主管。和她一样,湿地公园的建设让很多人的人生轨迹发生了改变。十几年前,洛桑旦巴还在家里种地,没有其他谋生技能,如今,他已是江上一名老船长。27岁的才旺已经在景区工作七年,在这七年里,他把所有的技术学了个遍。因此,在今年推出的“湿地漂流季”项目里,他顺利地成为漂流队的一员。
雅尼湿地景区里,从导游到餐厅服务员,从售票员到船夫,每一个工种都雇有周边群众。五年来,景区已累计带动两百多人就业,2018年实现创收近两千万元。农牧民乘着旅游业发展的快车,在家门口吃上了生态旅游饭,实现了致富梦。
野生水草变成大产业
今年夏天,吉林的大部分县市遭遇大旱,但由于湿地保护工作到位,位于吉林西部干旱少雨的镇赉县今年却并没有发生旱灾。2013年,通过引水工程和湿地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的作用,整个吉林西部地区的湿地覆盖面积增加了15.8万公顷。面对如此大的水面,一个新兴产业正在湿地里兴起。而搅动这个产业的,是一种叫“鸡头米”的野生水草。
吉林镇赉莫莫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每天,于庆武都会坐着船来到镇赉的湿地中心。这里种植着近5000公顷的芡实,当地人称之为“鸡头米”,果实可食用,也可药用,南方人经常用来煲粥和炒菜。2007年之前,由于湿地面积退化,这种野生经济作物大量消失,镇赉当地人于庆武只好去千里之外的江苏做芡实生意。
一次,于庆武回家探亲,看着这么大的湿地,他眼前一亮:“原来野生芡实非常多,但由于干旱,芡实慢慢消失了。当我再回来的时候,发现湿地大了很多,芡实也恢复了很多。”于庆武随即在家乡重新种植了很多芡实,“就这样发展起来了”。
一位农民正在采摘芡实
湿地里种植的芡实完全是自然生长,不用打农药,也不用施肥,再加上东北的昼夜温差较大,有利于植物生长,种出来的芡实口感非常好,很受欢迎。短短两三年时间,芡实就给于庆武带来了三百多万元的收入。谈及下一步的打算,于庆武准备继续扩大种植面积,多招些附近农民,将产业做大。“如果湿地面积逐步扩大的话,产值能稳定在两千万左右,带动一千多人就业。”
目前,镇赉可用于养鱼养蟹的面积已超过六十万亩,种植芡实、莲藕面积十多万亩。小小的野生水草,依靠着湿地,发展成了带领当地百姓致富的大产业。(文/陈思源)
“秋有湿地冬有雪。在广袤的黑土地上,黑龙江的湿地资源,星罗棋布。风吹起,芦苇在湖泊、沼泽中摇曳生姿,候鸟南迁,绝美龙江。日前,东北网推出龙江湿地观鸟指南,17张图带你打卡黑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