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长沙12月9日电(记者袁汝婷 周勉)在湖南长沙的唐人万寿园陵园里,有一方墓碑,上面刻着两条鱼,名叫“湘云鲫”和“湘云鲤”。这里长眠着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鱼类繁殖生理学家刘筠。这两条鱼是刘筠的心血结晶。
水产行业里,流传着一句话——刘筠院士,让中国人的餐桌上多了一条鱼。
过去从江河里捕捞的鱼,放到池塘的时候,因为水位、水流等发生变化,难以自然产卵。
1981年,刘筠带领着湖南的团队,在我国最早获得了草鱼人工繁殖技术的突破。解决了鱼苗的问题,就解决了产量的问题。如今,草鱼鱼苗卖得便宜,草鱼也成了中国人餐桌上经常食用的鱼类之一。
刘筠长期致力于鱼类及水生经济动物的繁殖生理研究,在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在“青草鲢鳙”四大家鱼人工繁殖、多倍体鱼研究等领域,他带领团队取得了突破性成果;他还主持研制了世界上第一例两性可育的异源四倍体鱼品系。
如今,已在全国多个省份推广的“湘云鲫”“湘云鲤”,取了“筠”字谐音。
57岁的刘少军回忆,父亲是个“鱼痴”。“我五六岁的时候,他就拖着板车,把我们三个孩子放在板车上,拉到长沙郊外的岳麓渔场,一边照看,一边搞科研。”
刘少军说,四大家鱼的催产期在每年五六月,湖南炎热的初夏,三个孩子就睡在鱼苗孵化房的草垫上,蚊子和腥味一起扑面而来,不远处,父亲和渔民们在一起打网、抓鱼、交流技术。
1959年,正在研究鲢鱼人工繁殖的刘筠,给这年出生的大女儿取名刘白鲢。后来,大儿子出生了,他刚好在研究草鱼(又名鲩鱼)的人工繁殖,就取名刘鲩。
尽管小儿子刘少军的名字不是鱼的学名了,他却延续了父亲的事业——
对于包括小丑鱼在内近500种鱼类来说,两性之间的差异更像是一条模糊的界线:鱼类可以根据环境需要转换其性别,一些种类能由雌性转为雄性,而另一些种类则能由雄性转为雌性。
乌梁素海,中国八大淡水湖之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巴彦淖尔市,素有“塞外明珠”的美誉。作为黄河流域重要的自然“净化区”和生物“种源库”,乌梁素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原标题:广州旺旺食品涉嫌偷排被查,强碱废水致下游大量鱼类死亡广州市黄埔区一食品厂偷排废水入河流,造成下游大量鱼类死亡,相关执法部门介入调查。环卫人员正在打捞永和河被污染的死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