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因南水而变
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通水。站在陶岔渠首大坝上的尹延飞看着丹江口清澈的南水挤过闸门慢慢填满干渴的渠道,“这么大的工程在自己的努力下建好了,真有种孩子长大的感觉。”
每个孩子的脾气不尽相同。在尹延飞的眼中,水渠亦然。水质如何、边坡土壤状态稳定与否、周边百姓体验如何,“摸准了‘脾气’就能更好地为它服务,就能更好地为受水地供水。”
南阳因南水而变。明渠充沛的水量更改善了南阳的小气候。金秋时节,花开正浓的高杆月季,红叶如血的石楠和五角枫,装点了这一浩瀚的工程。渠水中的小鱼和岸边草丛中的草籽、蚂蚱、小虫子成了不少鸟类的美食。根据渠首分局例行的生物普查显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大鲵、超50种的鸟类、10余种鱼类、多种两栖类和爬行类动物等在这里栖息。但尹延飞向记者解释,动植物并不会对水质产生较大影响,甚至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净化水质、平衡生态,“我们见过一只野鸡带了四只小鸡在这里跑,还看见过水鸭子带着小鸭子在水里游泳,它们在这里很安全,生活得也很舒服。”
南水的到来也让南阳市的生态环境变得更好(央广网记者 刘一荻 摄)
从2016年12月20日起,利用汛期弃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过白河退水闸向南阳市白河实施了生态补水。截至目前,丹江水已累计向白河供水1.3亿立方米,明显改善了白河水质及周边生态环境,提升了白河生态景观效果,也为市民休闲娱乐提供了良好的水环境。
同样发生变化的,还有周边百姓对这条渠的感情。尹延飞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成功通水让渠道边坡检修和桥梁的看护等工作成了“香饽饽”,这为南阳市提供了不少的稳定就业机会,当地百姓也在工作中和南水北调工程建立了深厚的情谊,“他们很愿意为南水北调工程做一份贡献,他们很呵护这个渠道。”
湖南省浏阳县大瑶人民公社沙螺大队党总支书记杨宏典,在领导群众生产中,善于走群众路线,很快就改变了这个生产队的穷困面貌。这是1959年10月,杨宏典和生产队的队长们在田间总结晚稻丰产的经验。
20世纪90年代初,受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以下简称中国青基会)委托,纪实摄影家解海龙拍摄了一组“我要读书”的照片,它们在社会上广为流传,其中有一张“大眼睛”的照片尤其引人注目。
新华社石家庄10月29日电(记者冯维健)“这些秸秆,焚烧吧,污染环境;不焚烧,占地不说,还存在消防安全隐患。”每年秋冬季节,河北省临漳县狄邱乡北孔村党支部书记古玉海都要为村里的农作物秸秆问题发愁
新华社兰州10月14日电 题:从“人刮水”到“水自来”——甘肃旱塬水利工程解决农村饮水安全 新华社记者张玉洁 甘肃人均水资源量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如今,甘肃农村饮水安全实现历史性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