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设为书签Ctrl+D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
军事APP
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上海:“三只桶”里看变化

上海:“三只桶”里看变化
2019-11-09 14:05:00 新华网

新华社上海11月9日电 题:上海:“三只桶”里看变化

新华社记者

泔水桶、垃圾桶、小马桶,在不少人的印象中都是肮脏的,但又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管好这“三只桶”,事关城市精细化管理,事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三只桶”里看变化,可以看到上海社会治理的新实践。

  泔水“变”柴油:腐朽化神奇

还记得“地沟油”吗?曾几何时,不法分子收集餐厨企业的废弃油脂加工“地沟油”,严重影响食品安全、戕害群众健康。杜绝“地沟油”,就要从源头的餐厨企业泔水桶管起来。

中午11点,上海徐汇区唐宫海鲜舫的后厨一片忙碌,厨师正为料理乳鸽的油炸设备更换新鲜油品。“金奖乳鸽是我们的招牌菜,它的制作工艺中有油炸这一道,因此每天会产生不少废弃油脂。”唐宫上海区营运总经理张永久说。

此刻,上海炳健环卫有限公司的餐厨废弃油脂收运员曹建林来到唐宫。老曹推车上的蓝色密封收油桶是标准化的泔水桶,不再是以往那种开放式、油腻腻、飘散着馊臭气味的模样。

放车、搬桶、捞油、封桶、称重、记录,所有的收油过程都在指定的监控区域内完成。“咱们这个油可是宝贝,回头就能做成生物柴油让汽车跑起来呢!”老曹所说的,正是上海近年来通过源头收集、分类处理、终端销售,对泔水特别是“地沟油”进行全流程闭环管理,制成环保的生物柴油,实现资源再利用。

从“地沟油”到生物柴油,最关键的环节在两端:源头端和使用端。

在源头端,如今,上海3万家“产油”餐厅基本都能实现废弃油脂100%收集,收油量由2011年之前的每天10余吨提高到2018年的152吨,全年收运5.55万吨。不断增长的数字背后,是18家具有合法资质的收运企业,一桶不漏地收集废油的结果。

上海炳健环卫有限公司负责人蔡健告诉记者,他的收运公司一共有18部收运车辆,“每天的行驶路线、行驶时间、油量进出的数据都被记录下来,收来的油必须运送到指定的处置企业,过程中每一次废油的转移、油量的数据都要在系统中前后对应。”

在使用端,上海的餐厨废弃油脂通过一系列生化反应后,与普通柴油按照5比95的比例调和,就形成了生物柴油。

“您要不要试试生物柴油?车辆动力感觉不差,黑烟冒得少,每升还便宜3毛钱。”在中石化上海石油闵颛加油站的泵岛上,工作人员向司机们推介B5生物柴油。

根据上海市市场监管局的数据,在上海,目前已有2000余辆公交车使用上了生物柴油,每天加注B5生物柴油的车辆已突破万辆。未来,上海还会扩大生物柴油的使用范围。

  垃圾分类进行时:民间高手有“神器”

今年7月1日起,《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

现如今的上海,很多基层社区和居民发挥出无穷的创造力,自主开发出许多“垃圾分类神器”。

在虹口区凉城新村街道广灵二居民区,住户们把去“灵碳家园”逛逛称为赶时髦。“灵碳家园”,谐音“零碳家园”。这里曾是一块废弃空地,如今,长春花、黄金菊、百子莲、一串红把这个小花园装饰得格外温馨。

从废弃空地到清新花园,“灵碳家园”种植使用的有机肥料是志愿者自制的。“两公斤厨余垃圾倒入陶缸,混入活性生物制剂,搅拌均匀,蒙上一层薄纱,24小时后,湿垃圾就消失,有机肥料就发酵制作完成。”居民区志愿者刘在武边操作边介绍,这种利用微生物菌剂降解垃圾的方法名为“兼氧消纳技术”。异味大、易滋生细菌的厨余垃圾,通过该技术可降解成无毒、无害、无二次污染的益生素有机肥料。

垃圾分类新时尚下,如何做一名合格的“铲屎官”?“灵碳家园”特有的蚯蚓堆肥塔化解了居民的困惑:只需拉开系在蚯蚓堆肥塔上的红线,把狗狗的便便扔进去,蚯蚓一番“吞吐”后,排泄物就变成了肥料。

广灵二居民区党总支书记胡俊介绍,“灵碳家园”是普及低碳生活理念的一个平台,目的是引导居民从源头上实现垃圾减量。

生活垃圾定时定点投放,需要撤并垃圾桶、设立集中投放点。上海推进垃圾分类初期,也曾引发一些抱怨:“不方便了”“要走远路了”。化解群众的疑虑,既要做好思想工作,也要善用大数据、智能化手段,提升服务居民水平。

闵行区马桥镇夏朵园小区共有3859户居民、174个楼道,以前有340个垃圾桶,如今全部替代成12个智能垃圾分拣平台。

小区业委会主任陈锡贤介绍说,由于小区的门禁卡登记到户,可以把它和垃圾分类投放结合起来。这样,既能精准地统计出每家每户的垃圾投放情况,还可以自动根据称重情况积分,提高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

在小区的环保小屋里,居民可随时在电脑上查阅每天每户的垃圾投放量和积分情况。如今,在夏朵园小区,谁扔的垃圾又少又“干净”,谁就觉得很有面子。

  告别小马桶:我们都是“梦想改造家”

在高楼大厦的背后,上海还有一些旧式里弄的老房子,由于房屋面积较小、结构条件受限等原因,居民仍在使用手拎马桶这种“老物件”。

不久前,家住静安区新汉兴居民区宝昌路731弄的李才英家来了一支施工队,所做的工程名叫“一平方米卫生间改造”,为的是让这里的居民告别手拎马桶。

现在,李才英家进门最左侧是贴着白色瓷砖的长条形卫生间,尽管窄小,只比一个抽水马桶稍宽了一些,但热水器、淋浴头、洗手台、置物架等一样不少。

“我妈妈今年92岁。她说,现在用上抽水马桶了,她要活到100岁!”李才英笑着说。

不过,一开始,居民们的意见并不统一。有的认为房屋面积太小,没有合适的地方安装;有的担心管道铺设难度大,结构安全性差;还有部分居民因为家庭矛盾,改造意愿也较弱……

居民区党总支书记贝毅说,做通居民的思想工作最要紧。“居民一方面渴望过上更有品质的生活,但也有多年来使用手拎马桶的‘惯性’。”贝毅说,居民区党组织通过党员骨干力量广泛发动,同时上门协调化解居民矛盾、进行引导。

施工队,是卫生间改造过程中的又一力量。除了施工,他们还练就了一手做群众工作的本领。上海宝璐装饰工程有限公司的庄冬是宝昌路731弄卫生间改造施工队负责人。谈到做居民思想工作的经验,庄冬说:“其实没什么诀窍,就是科学设计,再加上将心比心的沟通。”

由于居民家的房型、结构条件各不相同,卫生间改造没有制定统一的“样板”,而是“一户一方案”。对于空间不足无法进行室内改造的无卫生设施房屋,他们就研究利用小区现有公厕或者闲置房,将其改造成临时独用厕所,或在小区内安装移动厕所、搭建厕所,供居民就近单独使用、钥匙到户。

多方合力,让越来越多的“老上海”告别小马桶。今年年初,静安区除“十三五”旧改征收计划外的无卫生设施房屋户数还有2000多,目前已改造大半,计划到2020年底全部完成。而在上海的其他城区,类似的“梦想改造家”项目也在进行中。(执笔记者:杨金志;参与采写:王默玲、周琳、杜康、史依灵、黄安琪、郭敬丹)

关键词:

相关报道: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