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在美国担任科技记者,有时也会被泼冷水,甚至还要面对人为筑起的藩篱。
我的第二个故事,发生在2017年。那是一个闷热的傍晚,在美国卡纳维拉尔角,一枚火箭直上云霄。火箭里搭载的,是第一个将被送入国际空间站的中国实验。
在那座空军基地,经常有火箭发射。然而在各国媒体云集的发射现场,中国记者被拒之门外。我的采访申请一次次遭到拒绝,就连这一次也不能例外。
我只能远远地隔着一条河,目送中国实验飞向太空,心里,却是一种说不出的滋味。
在美国,我发出的大量报道逐渐引起共鸣。
在美国工作的那些年,我不停地写,全力去报道跨国科技合作与惠及民生。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美国科学家敢于并希望在我的报道中发表观点,他们大声反对以科技的名义制造摩擦、壁垒、冲突,他们大声呼吁:回归科技合作!
我用报道告诉世界,在科技进步乃至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包容与合作永远都是主流,一切别有用心终将化作历史的尘埃!
科学没有边界,让更多人超越隔阂、消除摩擦、放弃争端,这难道不是我们记者的使命吗?
在中美科学界很多有识之士有志之士,从来没有放弃过真心的交流与诚意的沟通,他们深信“太平洋足够大,容得下中美两国”。
2013年,我曾收到一封邮件,它来自美国宇航员摩根女士。她委托我,向当时正在天宫一号执行任务的中国女航天员王亚平转交一封公开信,并嘱咐我将信件内容与所有中国人分享。
她在信中说,“亲爱的亚平,我向你致以荣耀和爱的问候。在太空,请记得望向窗外,中国和这个世界美丽而迷人。”
王亚平很快回复了信件。这封信从天宫一号发出,由地面工作人员接收,再次由我转交给摩根。王亚平回复说:“飞行期间,我常常望向窗外,无论太空还是地球,都是我们共同的家园……”
新华社“科学”号6月22日电(记者张旭东)我国新一代远洋综合科考船“科学”号圆满完成国家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西太平洋典型海山生态系统科学调查”航次任务后,于22日返回厦门
央广网青岛5月18日消息(记者王伟)“科学”号科考船18日驶离青岛母港,赴西太平洋执行国家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西太平洋典型海山生态系统科学调查”航次任务
新华社旧金山8月29日电(记者吴晓凌)第六届“跨越太平洋——中国艺术节”开幕式29日在美国旧金山艺术宫举行。美国政界、文化艺术界和民间团体代表等各界嘉宾出席了开幕式
一岛国麻疹致6死 在南太平洋岛国萨摩亚,麻疹疫情爆发,已造成6人丧生。政府宣布,萨摩亚进入紧急状态,政府关闭了所有学校、禁止儿童参加公共聚会,并要求所有公民接种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