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课程和对应的手册由青少年撰写,面向青少年,改变了以往由成年人说教的传统做法,更易于被青少年接受。”袁林方是郑州市12355青少年服务中心主任,他所说的这套生死教育课程,名为《生死教育赋能九讲》,近期被该中心选用,其相关内容被广泛应用于危机干预和心理咨询,受到青少年的欢迎和喜爱。
2019年的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主任医师顾晋建议,从中小学生开始,全民开展死亡教育,让人们尊重死亡,尊重生命。此项提案引发热议,也让人们重新开始思考死亡教育的意义。另一项建议开展青少年生死教育的提案,也在两会上被薛景霞等6位全国人大代表提交了。这份提案最初来自于郑州和南京的四位“00后”高中生组成的“回响团队”的努力。
郭雨昂是郑州外国语学校国际部高三年级的一名学生。两年前,在一次漂流中,郭雨昂不慎落水。经历过一次“濒死体验”,她发现自己身上发生了很多积极的变化:更加珍惜亲人,更懂得感恩,变得充满正能量。
“这个变化真是一件神奇的事情。”郭雨昂开始想要了解整个社会对于死亡的认知。于是,她查阅了互联网上很多关于死亡教育的资料,翻阅大量关于死亡的书籍。经过一系列的调研,她发现:大部分人对于死亡忌讳且恐惧,而目前的死亡教育几乎是空白的。
2017年底,经过前期调研,郭雨昂和同是郑州外国语学校的小伙伴冯嘉旭、刘致诚及南京金陵中学国际部的唐雨柔分享了自己的想法,大家一拍即合,决定共同开展生死教育的公益项目,成立了全国首个青少年生死教育团队。
“我们的团队取名‘回响’,出自李叔同先生《晚晴集》里的‘念念不忘,必有回响’,表达我们推广生死教育的决心和期许。”郭雨昂认为,青少年最懂青少年,如果能够让青少年来和同龄人沟通“死亡”问题,推广生死教育,会极大提高青少年对死亡的认知,有助于生死教育在青少年当中的普及。
有了初步想法,这个年轻的团队就开始一步步朝着目标前进。他们先是注册了“ECHO念念不忘”公众号,后又参与设计、建立了回响网站,紧接着,开始着手编写全国第一套青少年写给青少年的生死课——《生死教育赋能九讲》。2019年初,确定了生死课的终稿,随后印刷第一批。
“目前,生死教育不仅稀缺,为数不多的也全都是成年人编写的教材和课程,几乎均以纯知识的形式展开,只是在科普死亡。”郭雨昂说。
《生死教育赋能九讲》通过挖掘哲学、人文和艺术作品里对生死的理解和升华,以和死亡相关的儿童读物、电影和名人故事为主线,给青少年推荐了向死而生、成为生命英雄的8条具体路径。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心理系教授刘金平对《生死教育赋能九讲》非常肯定,他说:“郭雨昂他们的团队非常年轻,但敢想敢做,勇于创新和突破,在生命教育领域开启了新的篇章,内容非常符合青少年的心理特点,也很有专业性和科学性!愿有更多人关注并推广,让更多的青少年了解生命、珍惜生命!”
“我们希望用生命有限的紧迫感,推动青少年努力成为为爱而生的亲密英雄,遵循内心的使命英雄,解决难题的产品英雄,感激磨难的坚毅英雄,习惯驱动的自律英雄,勇于开拓的创新英雄,自由独立的钝感英雄,和提升境界的美学英雄。”郭雨昂满怀信心地说。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刘先琴)
新华社东京9月28日电(记者沈红辉)由东京中国文化中心和日本国际汉字文化交流协会主办的中日青少年手写手绘明信片展28日在东京开幕,展出2400张中日青少年优秀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