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长春10月31日电(记者褚晓亮、张博宇)黑山村的人都没想到,靠着小小的蒲黄,贫困户朱庆忠老两口半个月不到就挣了一万多元。人们都说老朱发了“生态财”。
黑山村位于国家级贫困县吉林省大安市的海坨乡西部,地处霍林河流入查干湖的河口附近。这是一个以种植业为主的贫困村,蒲黄并不是村里的主业。
蒲黄是蒲草的花粉,六七月份的时候在蒲草的顶端长出,有很高的药用价值。黑山村驻村第一书记杨九龙说:“我们村后有个霍林河冲出来的‘黑山泡’,原本都是芦苇,这两年蒲草才开始多起来。”
蒲草为什么在这两年多起来了?谈起这一话题,干部和村民们都来了兴致,向记者道出其中的原委。
历史上,大安所在的白城地区是水草丰美之地,河湖纵横。后来,由于大开荒导致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白城地区荒漠化和盐碱化严重。
近年来,吉林省和白城地区将生态环境整治列入重点任务,实施了河湖连通工程,把嫩江等自然水系引入大安灌区、向海湿地等区域,形成了纵横交错、星罗棋布的水系网络。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水多了,蒲草就多了,农民们也跟着发了“生态财”。
别看蒲黄来钱快,却是个辛苦活,只能手工采摘,要穿着水衩、推着小船在水里走,而且采摘期也只有十几天,必须披星戴月,早起晚归。
“黑山泡”成了黑山村的村民们“挖宝”的地方,特别能吃苦的朱庆忠自然成了“挖宝”的领头人。
老朱虽然是贫困户,却是大家眼里公认的勤快人。他之所以贫困是因为头几年被诊断出胃癌,胃被切除了三分之二,欠了很多债。老朱身体刚好一些就和老伴开始劳动。用他的话说,“我不能躺着等政府救济,要靠勤劳脱贫致富。”
新华社南宁8月15日电 题:贫困户成了致富带头人 新华社记者夏军 虽已立秋时节,南国广西仍烈日炎炎。49岁的李桂松正带着妻子给罗汉果授粉,绿色的藤蔓爬满1米来高的竹架,已长出的果实翠绿,几乎将藤蔓扯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