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贵阳10月23日电 题:贵州麻江贫困村“抱团”脱贫记
新华社记者王丽、刘智强、李惊亚
漂泊在外十几年的“月光族”袁明华,如今终于告别多年的打工生涯,安稳地回到了家乡——贵州省麻江县杏山街道靛冲村。去年,在党委政府帮助下,贫困户袁明华回家乡流转土地种了25亩中药材和10亩蔬菜,让他没想到的是,当年,这几项产业就让他挣了3万多元。
靛冲村与相邻的青山村、小堡村,因地势偏远、交通不便,都曾是贵州省的深度贫困村。由于产业小、散、杂,土地撂荒严重,发展动力不足,这三个村一度是麻江县脱贫攻坚战中最难啃的“硬骨头”。
如何实现连片深度贫困村脱贫“突围”?麻江县从“单兵作战”变为“握拳出击”。2017年9月,麻江县结合这三个村地域关系、人文资源、产业发展都相近的特点,创新组建联合党委,整合人、财、物等资源,实行弱村“抱团”脱贫。
抱团后,联合党委开按照“联产统一规划”的思路,先对土地资源进行整合。杏山街道党工委副书记欧久华说,联合党委共整合三个村土地3870亩,通过以销定产、长短结合模式布局产业。
在他看来,成立联合党委既是凝心聚力,又是联动联产,从此打破“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三村拧成一股绳、劲往一处使,爆发出“拳头之力”。
蓝莓、蔬菜、中药材、花卉、生态养殖……多项高效、规模化的产业在三个深度贫困村生根开花,解决了一直以来因土地零碎、各自为战,导致产业难聚集、难发展的困局。
靛冲村第一书记莫兴诚说,一个村种几十亩或几百亩,三个村加起来规模就大了。“只有量上来了,才能算得上是产业,也更有利于走向市场。”
新华社贵阳7月3日电 题:水上“天山”——再访贵州“渴望村” 新华社记者李惊亚 地处武陵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深处的贵州省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分水镇天山村,平均海拔1200米、森林覆盖率高达80%
从“中国天眼”、“神舟”飞船,到港珠澳大桥、英国布莱敦大桥等重大项目,都有贵州钢绳有限公司的身影。贵州钢绳的产品广泛用于国内外重大工程,其主导修订的行业标准还成为了钢丝绳的国际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