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设为书签Ctrl+D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
军事APP
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化作山风,带着蒲公英飞翔——记彝族娃的“阿嫫”谢彬蓉

化作山风,带着蒲公英飞翔——记彝族娃的“阿嫫”谢彬蓉
2019-10-18 15:06:00 新华网

新华社成都10月18日电  题:化作山风,带着蒲公英飞翔——记彝族娃的“阿嫫”谢彬蓉

新华社记者 吴晓颖

从四川大凉山腹地美姑县出发,向南70多公里,经过“九曲十八弯”的崎岖山路,行至海拔3000多米的半山腰,才能抵达扎甘洛村教学点。

对当地孩子来说,有固定的老师上课曾是一种奢望。因偏远贫穷,学校留不住老师。20多年来,该村教学点陆续走了10多名支教老师,孩子们不时“断课”。

谢彬蓉,是来到这里的第17位支教老师。记者眼里,48岁的她一身迷彩服,利落的短发,小麦色的脸上两朵“高原红”。22岁那年,谢彬蓉从四川师范学院毕业后,入伍服役20年。2013年,她从部队退役,回到家乡重庆,本可以安逸地生活,网上一条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急需支教老师的消息,改变了她的生活轨迹。

谢彬蓉笑言,想圆教师梦,自己就读师范大学,想为孩子们做点事。

2014年初,她只身前往凉山,成为一名支教志愿者。

临行前,她特意剪去了一头长发。凉山地区的艰苦超出她的预想,刚到第一所支教学校后不久,因卫生条件差,她的右眼重度感染,做完手术后当天,她就贴着纱布重返讲台。

当时,谢彬蓉打算做一个学期志愿者就离开,因一次经历改变了主意。支教的首个学期期末,她被交换到条件较好的乡中心校监考。收回考卷时,她发现许多试卷大片空白,有的学生甚至不会写自己的名字。

那一刻,谢彬蓉决定:不但要留下来,还要到师资最匮乏的大凉山深处——扎甘洛村教学点。她开玩笑说自己是典型的“人往高处走”。

扎甘洛村是彝族村寨,有45户200多名村民。4年前,谢彬蓉刚来时,村里还不通公路,上山一趟要花6个多小时。山上常停电,手机信号时有时无,村民多以土豆、玉米为主食。学校条件很差,教室是一间土坯房,只有她一个老师。谢彬蓉居住的那间土坯房昏暗、潮湿,既是宿舍,又是办公室,还是厨房。

关键词:

相关报道: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