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设为书签Ctrl+D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
军事APP
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冉义镇:三万人小镇年产哈达上亿

冉义镇:三万人小镇年产哈达上亿
2019-10-17 09:38:00 新华网

新华社成都10月17日电  题:冉义镇:三万人小镇年产哈达上亿

新华社记者王迪、康锦谦

纺织机上,千丝万缕汇聚成洁白的绸缎。经过提花、染色、裁剪等工序,这些绸缎变成了长条形的丝巾,最终出现在布达拉宫、各个藏传佛教寺院以及藏族农牧民的家里。

这就是西藏和青海、四川、云南、甘肃等省藏区绝大多数哈达的来源地,四川省邛崃市冉义镇。

近两百年来,这里生产的哈达、腰带、佛灯油和氆氇就源源不断地通过人力、畜力等方式运往青藏高原东部,然后再辗转到达拉萨。据业内人士估计,这个常住人口不到三万人的小镇,一年生产的哈达数量超过一亿条。

哈达是藏族和蒙古族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仪式性织物。无论是礼佛、拜年、婚丧还是送别远行,人们手捧整齐折叠的哈达以表达敬意和祝福。

哈达的来历和它的字面含义一样扑朔迷离。有人认为,哈达一词源自蒙古语的“巾”。中世纪的意大利商人马可·波罗在他著名的游记里提到,元朝的皇帝和臣民都会通过互赠白色物品的方式庆祝新年,有学者认为这指的是哈达。也有人认为,哈达在藏语里的意思是“用洁白的东西装饰”,是从用白色羊毛线装饰新居的习俗演变而来。

冉义镇36岁的胡鹏飞说,他的祖父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手工制作哈达。从栽桑养蚕到穿经引线、上木制织机、上浆、包装等,前后要经历20多道工序。由于产量少,“一两年才卖一次”。等到可以卖的时候,祖父要雇10多个挑夫,把哈达运到雅安、康定等地。

20世纪90年代,在胡鹏飞的父亲经营哈达生意时,机器替代了传统手工,邮局替代了挑夫……

当家族生意传到胡鹏飞手里的时候,川藏线的交通状况已经大为改观。2000年以来建起的大批隧道、桥梁让人们无须再途经危险的陡峭山路。随着今年从四川雅安通向康定的雅康高速公路正式通车,从成都到康定缩短到了3.5小时车程。

关键词:

相关报道: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