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共和国荣光)南仁东:梦圆“天眼” 魂归宇宙
新华社贵阳10月11日电 题:南仁东:梦圆“天眼” 魂归宇宙
新华社记者 齐健
八字胡、戴眼镜、小个头、一身工服……南仁东的塑像,伫立在贵州大窝凼,凝望远方。
2017年9月,原“中国天眼”首席科学家兼总工程师南仁东因罹患肺癌去世。走前,他实现了奋斗一生的梦想——建一台世界最大最强的射电望远镜。
新中国成立70周年前夕,南仁东被授予“人民科学家”国家荣誉称号。
独立建造“中国天眼”
南仁东的名字与“中国天眼”紧紧连在一起。
1993年,包括中国在内的10个国家的天文学家,提出建造新一代射电“大望远镜”的倡议,渴望回溯原初宇宙,解答天文学难题。
当时,怀着回报民族的赤诚和描绘宇宙的初心,活跃在国际天文界的南仁东毅然回国,力主中国独立建造射电“大望远镜”。
1995年底,南仁东等人提出利用贵州喀斯特洼地建造球反射面,即“阿雷西博型天线阵”的喀斯特工程概念。
当中科院支持项目启动预研究之后,国外传来了评说该项目过时的声音。这期间,美国阿雷西博望远镜也不再对外开放。
南仁东坚信,一台比刚斩获诺贝尔奖的阿雷西博更强的望远镜,怎么会过时呢?
2007年7月,国家发改委批复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工程正式立项。
百折不回破难题
2010年8月,工程开工前夕,南仁东得知前期做的所有索网实验都失败了。国内顶级的应用于斜拉桥上的钢索,在“天眼”的钢索抗疲劳试验中都断丝了。他万分焦虑。
新华社贵阳6月10日电 题:“中国天眼”调试团队:青春洒窝凼 三年磨利镜 新华社记者齐健 他们中有刚毕业两三年的90后,有扎根贵州大山十几年的博士,平均年龄只有35岁
新华社贵阳10月6日电(记者齐健)今年国庆是“中国天眼”投入24小时全天候观测之后的第一个长假,中科院国家天文台“中国天眼”团队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们跟平常一样忙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