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设为书签Ctrl+D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
军事APP
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从“自穿自用”到文创产品:彝绣的“变现”之旅

从“自穿自用”到文创产品:彝绣的“变现”之旅
2019-10-06 19:35:00 新华网

新华社昆明10月6日电 题:从“自穿自用”到文创产品:彝绣的“变现”之旅

新华社记者严勇

天安门、华表、长江、黄河;“神州锦绣”四个大字周围绣有56个民族纵情歌舞的场景;角上绣着四朵石榴花……国庆节当天,最后的收针完成后,一幅名为“神州锦绣”的70米巨幅彝绣长卷在云南省楚雄州精彩亮相。

这一巨幅彝绣于今年2月在云南省楚雄州永仁县开针,此后由近千名绣娘通过集中或分散的方式历时半年多完成。收针那天,主创者之一的樊志勇长长舒了一口气,特意喊来公司绣娘合影留念。

“能用彝绣为祖国献礼,再辛苦都是值得的。”她说,这幅作品几乎采用了所有传统彝族刺绣的技法,创作过程中还探索创新了6种新针法。绣娘们高超的技法赢得了现场观众的认可,也让她们更加坚定了传承彝绣的决心。

35岁的樊志勇是楚雄州妇女彝绣协会副会长。当天,她一身彝族服饰,骗过了很多人的眼睛。让大家意外的是,“神州锦绣”的主要设计者竟是这位汉族姑娘。为传承彝绣专门学设计、毕业后做彝绣文创产品……她的生活从未离开过母亲传下来的彝绣。

2007年,樊志勇创立了“纳苏”品牌,以“更时尚”“更跨界”“更好玩”为理念,开始了与彝绣文创产品有关的设计与制作。公司产品由原来的传统服饰拓展到杯垫、十二生肖等多种创意产品。而这些“小玩意”都出自公司的百余名绣娘之手,很多人足不出户就可以完成订单。

“干得了农活,照顾得了娃,还能‘绣’出美好生活。”樊志勇说,专职绣娘月收入达5000多元,忙着带娃干农活的妇女,闲下来也可以接订单,每月能挣600多元。

一个绣有彝族纹样的帆布包,配上网红用语;在印章上刻上带有彝族元素的图案……传统彝绣一改往日式样,换上这些新载体,便受到了年轻人的喜欢。多年来,樊志勇致力于把彝绣从“挂在博物馆中的艺术”中拉出来,引入时尚理念,贴近大众生活。

关键词:

相关报道: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