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阵风吹过稻田,稻谷们弯着腰随风起伏,像在频频点头。
都说农业是一片“最后的蓝海”,但工商资本投身进来后被“拍死在沙滩上”的比比皆是。当初和吴斌一起做农业的另两个朋友就早早抽身、洗脚上岸了,他却坚持了下来。为啥?
“第一年种马铃薯,亏了。刚下海就被呛了口水,没面子嘛,硬要撑着想扳回来。后来各种酸甜苦辣经历多了,慢慢终于摸出点搞农业的门道。”吴斌总结的经营之道有:
——规模不是越大越好,适度才是最美的;
——搞好种植的同时,要延伸产业链,搞精深加工,农业工业化;
——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合作而非博弈;
——说一千道一万,农产品的品质要优、要口碑;
——种田靠科技,从品种提纯到生物防控、数据分析等等,一个都不能少;
——注重品牌建设,做一个“会讲故事的人”;
……
为了讲好故事,这个50多岁的老“新农人”也是拼了。在今日头条上搞直播、玩抖音,目标是“当网红”,一点都不亚于90后“农村网红”的劲头;参加全国电商讲师大赛还拿了优秀奖。渐渐地,这“吴稻长”的外号就有了含金量。
“你问我给自己这6年的表现打多少分?60分吧。”吴斌坦承,这60分主要是赚的“社会效益”。要说赚钱,6年来陆续投入上千万元建基地、抓品控、立标准、创品牌,为了坚守,甚至卖了北京的房。终于,如今看到了希望。
“就差一把柴,这壶水就能烧开了。”他打了个比方。
这把柴来自哪里?吴斌一口气说出三个心愿:
——每亩每年700元的租地成本偏高,加上种子、化肥等农业投入品的开销,种粮利润微薄。如果优质不优价、打不开销路,坚持下去很难,需要破解种粮效益问题。
——人力成本不断增加,季节性雇工越来越难找,农业生产性服务组织发育不够,希望在这方面加大培育力度。
——各方面的农业扶持政策不少,可往往是“洒胡椒面”、难以形成合力,希望政策资金能整合,针对长期坚持搞农业的新型经营主体给予更多支持。
“你问我对未来有啥期望?肯定是希望我们这些新农人能得到更多理解和支持啊。”他不假思索地说,“农业是个弱质产业,光靠情怀和一时激情肯定做不长久。不过,我相信会越来越好。”
他的身后,稻田已由青渐黄,丰收在望。
新华社上海9月22日电(王宛艺 郭敬丹)近日,上海市青少年活动中心举行了一场研学项目成果展示会,“主角”是一群“00后”,他们的研学“课题”是一段红色历史:98年前的中共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