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9月13日电 题:文明中国——70年中国面貌变迁述评之五
新华社记者史竞男、周玮、冯源
70年,神州大地上沧海桑田,14亿人民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70年,不过人类历史长河的短暂一瞬,却为何能重塑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气质?
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积蓄起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明之光照亮前行之路。
中国,这个从五千年历史深处走来的文明大国,在民族复兴的壮丽征程中迎来新的曙光。
不忘本来:从历史中走来 焕发崭新光彩
杭州良渚古城遗址公园,港汊纵横,芳草如茵。
两个多月前,“良渚古城”申遗成功,“中华上下五千年”得以“实证”。
在这里,可以感受古人建城的智慧,可以体验学者考古的劳作,也可以尽情挑选琳琅满目的文创产品。我们,离五千年并不遥远。
北京国家图书馆,中华传统文化典籍保护传承大展如期上演,吸引无数目光。
330余种珍贵藏品,通过数字虚拟、全息视屏等现代科技手段,将中华民族跨越时空、超越国度的永恒魅力展现给每一位观众。
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
文明,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如果国宝会说话》《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接连热播,“国学热”“文物热”“诗词热”魅力不减……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饱含华夏先哲的无穷智慧,是我们弥足珍贵的文化瑰宝,更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力量源泉。
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等,成为新中国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筑牢了我们文化自信的根基和底气。
新华社成都8月12日电 特写:乡村文明“坝坝会”上评 新华社记者杨三军、康锦谦、卢宥伊 清晨,伴着蝉鸣和微风,在四川渠县三板镇大雾村村委会的院坝老榕树下,乡亲们早早地聚拢,来参加“户居环境评比表彰会”
新华社成都7月11日电(记者童芳)良渚古城遗址近日申遗成功,而就在良渚地区1000多公里以外、时代约1000年以后的古蜀金沙,有一件来自良渚的十节玉琮,揭示了长江流域这两大文明中心跨越千年的“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