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乌鲁木齐9月1日电(记者尚升、胡虎虎)夏去秋来,新疆伊犁河谷热意不退。村民艾尼瓦尔·斯德克去年将家中田地流转给合作社,告别了风吹日晒的日子,“土地流转每亩500元,再加上年底村里分红、外出务工等,一年纯收入超过2万元。”
艾尼瓦尔·斯德克所在的新疆巩留县塔斯托别克乡巴哈拜村,三年前还是自治区级贫困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61户944人,占全村人口近半数。与当地许多摘掉贫困帽子的农民一样,艾尼瓦尔·斯德克家的改变始于村里推行的“村社合一”和土地流转机制。
2017年,巴哈拜村支部第一书记夏华发现村民一年到头围着几亩地转,几乎没有什么收益,与村委会商议后决定采取“党支部+企业+合作社+村民”模式,带头成立创意土地股份制合作社,与张家港市援疆企业新疆富芍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携手种植芍药,大力开展土地流转,促进集约化经营。
刚开始,村民不无担心:土地交出去,人和牛羊吃什么?夏华耐心给村民算清楚账: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后,有一技之长的村民可以外出务工,缺乏技能的,吸纳进合作社打工。土地集约经营后,每亩产值比以前增收不少。村民渐渐有了信心。
2018年,全村693户村民、7500亩地完成土地流转,其中2500亩种植芍药,剩余5000亩种植制种玉米,今后将逐渐替换成芍药。“合作社有效整合土地、资金、人力、技术等资源,抗风险能力高,能够确保贫困户收益。”夏华说。
除了每亩土地500元流转费,依托张家港市援疆资金,巴哈拜村持有新疆富芍生物科技有限公司20%的股份,年底村民以流转土地持股分红。其中,5%作为村集体收入,3%作为合作社运营基金,村民享有剩余12%股份。渐渐地,村民腰包鼓了,合作社资金充裕了,村集体经济也有了盈余,为未来扶贫帮困奠定了基础。
新华社北京6月16日电 题:久久为功防治土地荒漠化 新华社记者胡璐 每年的6月17日是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今年我国将这一纪念日的主题定为“防治土地荒漠化 推动绿色发展”
习总书记强调:解决好北京发展问题,需要跳出北京来看。北京要解决遇到的突出问题,必须纳入京津冀和环渤海经济区的战略空间加以考量,以打通发展的大动脉,更有力地彰显北京优势,更广泛地激活北京要素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