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郑州8月30日电(记者桂娟、韩朝阳)撒马尔罕壁画所见中国绘画元素、沉船考古与海上丝绸之路、中国瓷器与东非柱墓……一个个新奇有趣的研究呈现了近年来中国丝绸之路考古的新发现、新思考。
“21世纪初至现在,学者们对丝绸之路考古从遗物到遗迹、从个案到全体、从世俗到宗教、从国内到国外展开了全方位研究。”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教授冉万里在第二届“中国考古·郑州论坛”上总结丝绸之路考古成果时说。沉船考古与海上丝绸之路等新思考正是现阶段丝绸之路考古成果“千树万树梨花开”的体现。
丝绸之路考古正走出国门。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说:“近年来,中国考古学界与国际学术界的交流由20世纪八九十年代‘请进来’为主,经21世纪前十年‘请进来’和‘走出去’并行,近十年则以‘走出去’为突出特点,丝绸之路考古取得的成果非常耀眼。”
201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率先组队赴丝绸之路沿线的乌兹别克斯坦开展考古工作,发掘了相当于我国西汉时期的大型城址——明铁佩城址。
2018年,由中国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沙特国家考古中心组织的中沙联合考古队,分两次对红海之滨的港口遗址——沙特塞林港遗址进行为期50天的调查与发掘。联合考古队发现了保存尚好的建筑遗址和墓葬遗迹,出土了波斯釉陶、阿拉伯陶器以及宋元明清时期的中国瓷片等,证实了古代中国与红海地区有着密切的海上交往。
“在研究范围上,学者们不再受张骞开通丝绸之路这一概念的束缚,从狭义的丝绸之路考古向广义的丝绸之路考古转变。草原丝绸之路考古和海上丝绸之路考古的探索和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新发现和新成果。”冉万里说。
近20年来,丝绸之路考古亮点频现,“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申遗成功,是丝绸之路考古服务国家战略的充分体现;从关注遗物转向区域性的考古调查和发掘,通过科学分析,揭示丝绸之路曾是东西方对话、交流、融合之路,为人类的共同繁荣做出过重要贡献;丝绸之路考古专业委员会和中国社科院外国考古研究中心的成立,为争取丝绸之路考古研究的话语权奠定基础。
新华网北京5月8日电(王莹)记者从国家文物局获悉,“考古中国”重大研究项目近日公布了湖北荆州龙会河北岸墓地等4项重要考古成果,这些成果均发现自各地基本建设考古项目
新华社北京5月7日电(记者施雨岑)国家文物局近日召开“考古中国”重大研究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公布了4项重要考古成果。此次公布的考古成果均发现自各地基本建设考古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