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西宁8月26日电 题:挥洒汗水,心向往之——扎根三江源地区的科研人员素描
新华社记者李亚光
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地域面积近40万平方公里,高寒缺氧气候恶劣,道远路艰补给困难……这样的工作条件,一度使不少人对青海三江源地区望而却步。
然而近年来,随着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改革稳步推进,越来越多生态科研工作者受到吸引,自发前往当地开展长期扎根研究,为“中华水塔”永葆生机建言献策。
今年30岁的赵翔出生在江南水乡,大学毕业后的一次旅游经历,让三江源成了他再也离不开的“第二故乡”。
洁白的冰川、连绵的草原、灵动的雪豹、跃壁的岩羊……三江源纯净自由的灵魂们,牵绕着赵翔的心。
加入北京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后,赵翔常年奔走在三江源野外。他带领的团队陆续发现黄喉貂、水鹿、欧亚水獭等诸多当地难以得见的珍稀物种,多项研究得到世界科研学界关注。
在位于澜沧江源头的杂多县昂赛乡,记者近期遇到北京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和北京大学的科研团队。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都很年轻,最小的刚满20岁,有的人要在当地扎根近全年。
观察他们的样貌举止,记者发现了很多共性:衣服上满是泥渍,皮肤晒得黝黑;常常爱笑,牙齿显得很白;头发因长期得不到洗护修剪,杂乱而油亮,有的男生索性扎起了辫子。
来到三江源,他们大多怀着和赵翔相似的初心。正因为如此,面对青藏高原的严酷气候及野外艰苦条件,这帮在城市长大的年轻人很少喊苦叫累。
北京大学博士后肖凌云说,三江源地区就好比生态科研学界的“北京”“深圳”,能在这里扎根科研,为当地生态保护贡献一份力量,最终实现人生价值,她觉得很幸运,也很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