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西宁8月1日电 题:青藏高原上的汉族“曼巴”
新华社记者李亚光
夏日的长江源绿草茵茵、山花烂漫。沿着宽阔奔流的通天河一路向北,汽车走完了柏油路,又走完了土路,最终驶向颠簸不平的草原,向大山深处行进。
经过4个多小时车程,记者跟随青海红十字医院麻醉科医生王学军来到卡吉村的夏季草场巡诊。不远处,一顶白色帐篷正冒着袅袅炊烟,公松一家6口人早已在门前等候。他们手捧哈达,身着藏族节日盛装,笑容灿烂的脸上满是期盼。
“曼巴,曼巴!”公松的女儿们不住地用藏语高呼着“医生”。对她们而言,汉族曼巴王学军既是恩人,也是如同父亲一般的存在。
公松家住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称多县尕朵乡卡吉村,和妻子育有4个女儿。其中一位罹患先天性脊柱侧弯,一位因汽油烧伤,手掌发生瘢痕挛缩,5指常年无法伸开。2017年底,公松的另一个女儿又不慎被玛尼石砸伤骨折。
得知公松家境并不富裕,在称多县医院进行驻点医疗帮扶的王学军多方联系各地公益基金会筹集费用,将公松的3个女儿送往位于省会西宁市的青海红十字医院进行诊治。患有脊柱侧弯的藏巴拉毛由于病情较为严重,前后共进行了5次手术。
公松告诉记者,每次去西宁治疗,青海红十字医院都会为他们家专门腾出一间病房住宿,王学军还用自己的饭卡负担他们三餐,节省不少开支。
再过一段时间,14岁的藏巴拉毛就能挺直脊梁走路了。“想到自己能重新回到小学课堂,像正常人一样和小伙伴们游戏打闹,我心里就忍不住高兴。”藏巴拉毛说。
像公松家一样得到王学军帮助的牧户人数不少。从卡吉村离开后,记者采访了王学军的多位亲友和同事,他们纷纷表示这位汉族医生对高原藏区有着独特的情结和执念。
新华社呼和浩特2月2日电 题:河套新风:“老把式”学会精准种地 新华社记者陈磊、李云平、于嘉 给温室通风、采摘黄柿子、管理吊瓜苗……眼下本是内蒙古河套地区农民悠闲过年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