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南昌7月30日电 题:“校长妈妈”刘小清的好人接力
新华社记者周密
满是孩子的教室里,既没有朗朗读书声,也没有叽叽喳喳的吵闹声,一位老师一边对着孩子的耳边大声读着拼音字母,一边把孩子的小手贴在自己的咽部,让孩子感受声带的振动。这样的课,这位老师一上就是22年。
1997年,江西萍乡芦溪县成立特殊教育学校,师范毕业在村小当老师的刘小清刚刚怀孕,马上报了名。周围的人说,天天陪着痴呆聋哑伢子,你就不怕胎教不好生个聋子。她付诸一笑。
现实比她想象的更难。
自闭症孩子一上课就往外跑,智障的孩子把草席拆了塞进耳朵,几个个子比老师还高的孩子却没有自理能力……刘小清手忙脚乱,喘口气的工夫就偷偷抹两把眼泪。
1972年出生在江西萍乡芦溪县的刘小清从小吃过贫困的苦。8岁时家里还没钱送她上学,她背着小妹妹偷偷站在村里小学的教室外听孩子们读书。“教室里走出来一个老师,把我领进教室,第二天她替我交了两元五角学费。”刘小清回忆说,“那位叫易绍萍的老师,递给我一个‘好人接力棒’,种下了我的人生目标。”
给自闭症孩子的训练有一项是训练孩子开口叫人,对着孩子无数遍说,枯燥乏味,刘小清几乎要放弃。一次家长来学校参加互动,一个从未说过话的自闭症孩子颤巍巍地给妈妈端去一杯水,喊出了第一声“妈妈”。这突如其来的一声“妈妈”,让家长和老师都愣了足足有十秒钟。孩子妈妈紧接着嚎啕大哭,老师也都纷纷哭了。
22年时光逝去,从一位特教老师到特校校长,一百多个残疾孩子从她的手中走向社会。
刘小清的办公室大柜里,锁着一双皮鞋。皮鞋已经是多年前的款式,虽然不再锃亮,却看得出从没穿过。“这是一个聋哑女学生送给我的,女孩从我这里毕业以后学了刺绣,用第一个月的工资买了这双鞋送给我。”鞋里的小纸条上写着“送给刘妈妈”。
“我教的孩子没有进入名校的,更没有成名成家的,但能让他们坚定生活信心、告别自卑,能像正常人一样顺利成家立业,我就最高兴。”刘小清说。
原标题:日媒:中国随母姓的孩子增加日本News-postseven网站6月5日报道,原题:中国结束独生子女政策后,随母姓的孩子增加 在中国,夫妻结婚后各自的姓氏不变,孩子一般是跟随父姓。
原标题:1小时救起5个孩子,“硬核”大叔为何哭了?7月20日下午,青岛第一海水浴场附近海上突然窜起五六米高的浪头,接连有多名孩童被浪头打下礁石!危急时刻,游艇码头的工作人员王延祥纵身一跃跳入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