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记者再走长征路】
光明日报记者 刘华东 陈城 光明日报通讯员 梁鹤
“雾锁高山,哪个尖峰可出?火烧原野,这杆红旗敢行!”从重庆酉阳出发,沿着蜿蜒的山路驱车两个小时到达南腰界。一到南腰界,便见牌坊上写着这样一副对联。
南腰界,曾是贺龙率红三军驻军休整之地。第四次反“围剿”失利后,红二军团由两万多人锐减到几千人,被迫退出湘鄂西根据地,缩编为红三军。1934年6月,贺龙率红三军入驻南腰界,陆续成立了以南腰界为中心,纵横100公里的17个区苏维埃政权。在这里,红军广泛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兴学校办医院、创建地方武装,度过了湘鄂西红军建军以来最困难的时期。
7月17日,记者来到修葺一新的红二、六军团会师广场,蓝天掩映,群山环绕,广场四周是当地居民新修建的楼房。85年前,这里叫猫洞大田,是红二、六军团8000多人举行会师大会的地方。
1934年10月,经两月奋战,任弼时、萧克等率领的红六军团作为红军长征先遣队与红三军会合,集结南腰界。1934年10月27日,红二、六军团在猫洞大田举行会师大会,恢复红三军为红二军团。翌日,红二、六军团从南腰界出发,直入湘西,由此焕发新生,成为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之一。
革命火种播金瓯,红色基因代代传。红军井、红军街、红三军司令部旧址、大坝场战斗遗址……漫步南腰界,革命遗址随处可见。南腰界革命根据地是武陵山区革命文物体量最大、保存最完好的革命老区。这些遗址和文物完好如初的背后,是南腰界人“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坚守。
一面军旗、一把大刀,诉说着南腰界群众坚持斗争的革命往事。南腰界游击大队成立那天,贺龙来到游击队员队列前,把一把柄上刻有“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大刀和一面军旗交给游击队长冉隆昌。红旗是革命的象征,大刀是革命的武器,用大刀保卫红旗,将革命进行到底。红军走后,土豪、还乡团们杀了回来,很多游击队员和亲近红军的群众惨遭杀害。侥幸逃脱屠杀的冉隆昌将红旗藏在土地庙顶的“水晶宫”里,将大刀用油纸包好,藏在家中梁柱的裂缝中,趁夜逃往贵州沿河一带打听红军去向。没赶上红军队伍,他只好隐姓埋名逃往秀山帮人做工,直到南腰界解放。后来,他回乡将红旗和大刀一并取出,作为革命文物捐献给遵义博物馆。
新华社北京7月18日电(记者陈聪)“我们要把符合西藏需要的、正确的医学理念和技术传递给他们,真正帮助他们……”日前,北京协和医院宣布派出第五批“组团式”援藏医疗队
新华社石家庄7月18日电(记者李继伟)“伯伯张庆和很小的时候就立下了为人民谋福祉的理想。他18岁就入了党,参加过很多战斗,消灭过很多敌人,直到为国家献出生命。他是我们家族的骄傲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