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青岛6月13日电 题:微生物耐药让人“无药可用”?听听专家怎么说
新华社记者田晓航、温竞华、苏万明
耳念珠菌在美国感染临床的消息近日引发舆论关注,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话题也因此升温。
为何微生物耐药现象多发?这真的会让人“无药可用”?人类有哪些应对措施?12日,在青岛闭幕的博鳌亚洲论坛全球健康论坛首届大会上,记者采访了有关专家。
微生物耐药为何多发?
“只要相信微生物会不断‘进化’,就可以认为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是一种必然的自然现象。”全球健康药物研发中心主任、清华大学药学院院长丁胜告诉记者,微生物的耐药机制虽然有很多种,但根本的道理是一样的。
“病原体里的遗传物质,如DNA或RNA序列,其编码会不断产生突变。如果突变使病原体和药物的作用发生了变化,比如不再‘响应’药物,或者把药物‘输送’出去,耐药性就产生了。”丁胜说。
近年来,抗微生物药物耐药的话题频频见诸媒体报道。专家表示,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免疫力下降导致疾病增多使耐药现象增多,人口密集、交通网络发达导致疾病更易传播等原因加剧了耐药性的传播;而人们意识不足以及抗微生物药物在人和养殖畜禽身上的滥用,让这一问题更加突出。
记者从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了解到,在我国,由于新型抗菌药物研发能力不足、药店无处方销售抗菌药物、医疗和养殖领域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制药企业废弃物排放不达标、群众合理用药意识不强等多种因素,细菌耐药问题日益突出。
使用抗生素治疗流感和普通感冒等病毒性感染,正是一种因公众意识不足而滥用抗生素导致耐药现象的常见行为。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全球卫生系主任郑志杰举例说,根据一项对两万多名大学生进行的调查,在过去一年中因普通感冒就诊,70%的学生服用了抗生素,而90%的人表示要尽可能获得并使用抗生素。
新华社伦敦1月28日电(记者 张家伟)英国爱丁堡大学28日发布一项研究说,一种转基因母鸡产下的蛋中富含一些蛋白质,它们是部分药物生产所需的关键原料,未来有望用此方法以更低成本生产特定药物
人民网悉尼5月17日电 据《悉尼先驱晨报》报道,一项大型全球药物研究发现,三分之一澳大利亚人称自己在2018年服用过阿片类药物,这一比例在所有接受调查的国家中居于首位
新华社北京2月10日电 对胖人来说,能用手捏出、用尺量出的体表脂肪通常不是很危险,而看不见的脂肪即内脏脂肪才是引发心脑血管等疾病的“元凶”。美国一项新研究发现,在减少内脏脂肪方面,运动比药物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