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设为书签Ctrl+D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
军事APP
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那些“种太阳”的年轻人——记中科院核聚变大科学工程创新团队

那些“种太阳”的年轻人——记中科院核聚变大科学工程创新团队
2019-06-11 15:36:00 新华网

新华社合肥6月11日电 题:那些“种太阳”的年轻人——记中科院核聚变大科学工程创新团队

新华社记者陈诺

一轮科学的“红日”正在冉冉升起。位于安徽合肥的科学岛上,“人造太阳”——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至今保持着同行业的世界纪录,实现了101.2秒稳态长脉冲高约束等离子体运行。

播种“小太阳”的是中科院合肥物质研究院等离子体所核聚变大科学工程创新团队。40年来,该团队一代代青年研究者不懈奋斗,建成并运行了多个国之重器,自主发展68项关键核心技术,建成20个国际先进的平台和系统,先后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今年他们荣获第23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称号。

  砥砺奋斗,锤炼科学精神

初夏6月,“人造太阳”正在进行新一轮的实验,中科院等离子体所常务副所长宋云涛望着这个高11米、直径4米、重达400吨的科学装置,感慨良多。入所25年的他,见证着这枚“东方超环”从无到有,更见证着“甘于奉献、团结协作、锐意进取、争创一流”的大科学文化精神沉淀。

“人造太阳”是要在地球上模拟太阳的原理,用一个强磁场打造一个“磁笼子”,把上亿摄氏度的高温等离子体约束起来,让它实现核聚变反应,提供新的能量来源。“每一次技术攻关,都让这个青年团队成长。”宋云涛说。

超导材料是实现稳定强磁场环境的关键,这其中超导电缆技术一度“卡脖子”。一根电缆既要保证压缩比,又要拥有一定的空隙率,让其中1000余根毫米级的超导线既发挥作用,又不折断,这曾让应用超导工程技术研究室副主任秦经刚这个80后犯愁:“当年请外国专家过来也解决不了断线问题,急得饭都吃不下。”

关键词:

相关报道: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