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设为书签Ctrl+D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
军事APP
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长征系列运载火箭逐梦苍穹

长征系列运载火箭逐梦苍穹
2019-06-05 11:33:00 经济日报

长征系列运载火箭逐梦苍穹

沿北京城的中轴线一路向南,出永定门不到十公里,坐落着一个神秘的单位——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所属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这里被誉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祥地”,是我国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导弹武器和运载火箭研制、试验和生产基地。

1956年10月8日,中央成立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研制火箭导弹。1957年11月16日,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今航天科技集团所属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正式成立,至今已有60多年的历史。

60多年来,一代代科学家、工程师接续奋斗、自主创新,不断把航天事业推向新的高峰。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经历了从无到有、从一箭一星到一箭多星,成功完成了以神舟飞天、嫦娥奔月、北斗组网、高分观测、对外商业发射等为代表的国家重大工程的发射任务,有力地支撑了我国从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迈进。

长征系列运载火箭逐梦苍穹

2017年4月20日,长征七号遥二任务火箭成功发射天舟一号货运飞船。 (资料图片)

下定决心搞科研

1958年,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迁往北京南苑,开始建设我国最大的导弹和火箭研制基地。火箭院的创业者们面对艰苦的生活条件,毅然投入到航天事业中。据导弹总体设计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刘宝镛回忆,当时听说要搞国防尖端科研,他和同学十分兴奋。然而,当接他们的卡车一路向南,走进一片荒地时,他和同学们都傻眼了。“现在的办公区域当时还是农田和原始森林。我们的宿舍是机场旁的一排小平房,很潮湿,夏天蚊虫猖獗,冬天墙壁结冰,取暖用煤炉,生炉子弄得满屋子都是烟。一点儿也看不出‘尖端’。”

但创业中的年轻人有说有笑,觉得很快活。在苦中作乐的氛围中,年轻的航天人在钱学森等老一辈科学家的引领下,走进神秘的航天之门,踏上了导弹研制的征程。

我国导弹事业起步时期,还没有电子计算机。科技人员只能用简陋的手摇计算机进行复杂的弹道计算,一个多月才可算出一条初步弹道。科学家在计算时,先按数字拨动齿轮,每摇一次可完成一次加法,乘法则需摇动多次才能完成。

当时的计算员顾循珍初次计算“1059”弹道时,用了5张道林纸,用手摇计算机每天计算十几个小时,纸破了就用报纸糊上几层,在简陋的办公条件下,他们发扬“蚂蚁啃骨头”的精神,用了整整一个月的时间,终于算出了第一条弹道。

火箭弹道设计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余梦伦,当时经过2个月的手摇计算后,右臂整整比以前粗壮了一圈。后来,他依据地球物理和天体测量知识,终于弄清了地球扁率对弹道的影响,又推导出了导弹在新坐标系中的运动方程式,提高了弹道计算的精度。

在那个艰苦创业的年代,余梦伦说航天人有两个相信:一是相信中华民族有能力攻克科学的难关,二是相信广大知识界人士都是爱国的。“就是在这种强烈的爱国情结激励下,全体科研人员下定决心,排除万难也要搞好这个尖端事业。”余梦伦说。

长征系列运载火箭逐梦苍穹

长征三号丙火箭矗立在发射塔架。 高 楠摄

关键词:

相关报道: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