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英勇冲锋,歼灭敌寇……”4月4日,在“清明节的铭记——尊崇英雄烈士 厚植家国情怀”主题教育系列活动启动仪式上,这首《新四军军歌》再次响彻抗战馆。合唱队伍里的林汉京背着军号,唱得格外卖力。林汉京是抗战馆几个管乐团和合唱团的组织者之一。
“弘扬抗战精神,我们义不容辞!这不只是一句简单的口号。”退休前从事国防工作的林汉京说起这话中气十足,“我们一定要让青年人了解过去的历史,让他们知道‘落后就要挨打’这个道理。”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在抗战馆做一名志愿者,并不轻松。抗战馆的馆址位于北京市西南部,很多志愿者来服务的车程都在一个小时以上,很多老年志愿者为了避开早高峰,每天一早就戴上志愿证、穿上志愿服装、背着水壶出发了。“志愿者与讲解员相比时间上更自由。”林汉京说,讲解员通常要在一个小时内完成讲解工作,而志愿者则可以延伸讲解历史故事、历史人物,讲解的时间往往超过两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
“英雄烈士也是活生生的人,雕像、文物虽然是冰冷的,但英雄的精神是有温度的。我们的任务,就是把大家从戏说、恶搞那里拉回来,让年轻人认识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王秀花对记者说。
近几年,王宜凡健康状况不好,来抗战馆也从一周五次变成了一周三次、一周一次,但他始终坚持着这份志愿服务。“也有人对我当志愿者不理解,说‘好不容易退休了,不到处旅旅游、看看孙子,受这份累干什么’。但我每次讲完,看到观众们深受感动的眼神,我就知道这些付出是有意义的。”王宜凡说。
“机掩吴淞月,炮掀黄浦波,发扬我民族英威,扫荡敌人侵略的罪恶……”在上海市宝山区吴淞口淞沪抗战纪念塔下,刻在浮雕墙上的《淞沪战歌》铿锵奏响81年前那个英勇壮烈的抗日故事,记录着那段永远不能忘怀的历史
辽宁省辽阳市宏伟区石厂峪村一条南北向的主干路旁,白乙化烈士故居近年来人流不断。院墙里,一棵据说与烈士同龄的枣树今已亭亭如盖,见证着英雄的宏伟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