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成都6月3日电 题:博士上山
新华社记者谢佼
地处峨眉山支脉封顶山下的一个小村庄,竟吸引了7名博士,隔三岔五地往山上跑。记者近日来到四川乐山市沙湾区谭坝乡绿化村采访,不禁好奇:一个村能有多大天地,需要7名博士工作?
这7名博士中,不乏名校毕业的高材生,其中还有3名女性。他们是乐山市专门引进的高级人才,现为乐山职业技术学院药学系的骨干中坚。
毕业于北京大学的南泽东被村民们亲切地称为“博士哥”,他说:“我到西部来,就是想发挥我的专业知识,为这里的人多做一些事。”
来得正好,绿化村的产业正遇上瓶颈。
绿化村昔日山险地薄,当地有民谣“有女不嫁封顶山,嫁了眼泪要哭干”。如今,这里满坡佛手柑苗,嫩绿枝叶在阳光下发亮。这个曾经的市级贫困村,在脱贫攻坚战中引进业主廖万夫,流转了三千亩土地,种植药食同源的佛手柑。2018年,村民的年人均收入达到13600元,贫困村摘帽了。
但从“脱贫时期”过渡到“脱贫后时期”,想把佛手柑产业做大做强,绿化村却面临困境。
佛手柑是药食两用植物,是四川道地中药材。绿化村的温差湿度正适合种佛手柑。可三千亩佛手柑栽下,没有深加工,只是论斤卖,村民们获得的收益有限。
廖万夫犯了难。要联系药厂出售,必须要有药性检验报告,想开发佛手柑产品,也需要专业技术。
“现在佛手柑种出来了,可是不知道检测方法,不知道怎么深加工,想投入又害怕失败,不投入资金又闲置。没科研,这条路走不下去了。”他说。
产业之急,是农民之急,更是脱贫攻坚成果巩固之急。2018年底,沙湾区委组织部与乐山职业技术学院对接,7名博士来到绿化村,第一次登上了封顶山。
博士们上山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帮村民解决产业发展中碰到的难题。
山上,一只只鸡咕咕叫着,在佛手柑树下或飞或卧,这是村里试验的立体农业。可是鸡喜欢钻到草丛里躲着产蛋,村民们找鸡蛋找得“大眼瞪小眼”。
农学女博士鲜凌瑾想出了好办法:“鸡有就巢性,可以建集蛋箱。”
咋建?村民们没见过。
鲜凌瑾指导村民按鸡的体型的1.5倍建箱,垫上干草,放在母鸡感觉安全舒适的地方。有了集蛋箱,鸡蛋破损率下降了50%。
绿化村的佛手柑药性如何?这是业主廖万夫和村民们最关心的问题。
封家福毕业于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是乐山市首批优秀高层次人才,主要从事天然产物活性成分研究。他和南泽东等研究中药的博士对绿化村的佛手柑做了成分检测,测出佛手果实里“橙皮苷”等有益成分超过了药典标准。
有了药性检验报告,药厂开始找上门来。
“鲜果卖得便宜,干燥切片更值钱。”封家福说。博士团队专门研究出了干燥切片工艺,比传统晒干法效益提升10%,减少了有益成分损失。“看到满山的佛手柑苗觉得很振奋,希望研究成果能帮老乡赚得更多。”他说。
发挥专业优势,博士们一次次上山,对佛手柑枝叶、花朵等都进行了采集和成分检测,发现也具有开发价值。沿着这个思路,博士团队开始了对佛手柑产品开发的探索。精油、甘露、佛手茶、佛手酒……一件件样品试制出来。
廖万夫喜上眉梢:“我想到做不到的,做出来了;我想不到的,也研究出来了!”
“现在还只是研究阶段,从样品到最后推向市场,需要进行大量试验、检测,要有数据支撑。”南泽东说,在帮助绿化村发展佛手柑产业的同时,他们也将自己的研究方向与佛手柑产业更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
目前,沙湾区委组织部、谭坝乡党委政府和乐山职业技术学院已经在绿化村共同建立了村级博士工作站,成立了产业综合党委。“新成立了3个针对佛手柑的研究课题。”封家福说,“包括优化干燥切片工艺等,希望以成果吸引下游企业共同做大。”
谭坝乡党委书记罗桥介绍,目前佛手柑产业已辐射了周边村落上万亩林地。博士们参与规划,未来将科学建设数万亩规模的四川最大佛手柑基地,5年内达到盛产期,预计农民人均增收5000元以上。
知识无价,山乡即将一片金黄。
“人在天上走,鹰在脚下飞”, 在云南省德钦县羊拉乡,有一个“马背上的派出所”,民警最长一次出警需要整整2天。羊拉乡,这里是“艰苦”的代名词,也是云南最后一个通公路、通柏油路的地方
新华社合肥6月3日电 题:“南飞雁”变身“城归族” 新华社记者王菲 “以前在江浙打工心里牵挂着家里老人孩子,现在我在县里的产业园上班,老婆在附近一家服装厂工作,双休日还能打理家里的十几亩地
中国青年网北京6月3日电(记者 张瑞玲 杨月)5月26日至29日,2019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在贵阳举行。本届数博会以"创新发展·数说未来"为主题,集中展示全球大数据发展成果,发布行业高新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