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长春5月15日电 题:喜有春雨解忧 旱情仍须警惕——吉林水稻产区春耕见闻
新华社记者段续
13日以来的几场春雨,让吉林市的水稻种植户心里踏实不少。虽然降水不多,但缓解了旱情,提高了土壤湿度,也让河道、灌渠变得湿润,不再“吃水”,水库开闸放水更有底气。
吉林省吉林市是我国重要的水稻产区。当地气象部门统计,今年前两个月这里平均降水才5.3毫米,而历年同期平均值是14.9毫米,加上去年入冬以来吉林省普遍“贫雪”,土壤耕种湿度低,形成了一定程度的春旱。
入春以来降雨也偏少,让人发愁。在东北,每年四五月份,冰雪融水汇聚到河道中,形成“桃花水”可供农户取用。可去年冬天雪少,“桃花水”也小。“地里干得很。”水稻种植户乔林说,“刚开始浇地时,水马上渗走,用水量比往年大不少。”
面对春耕用水压力,从清明节开始,吉林市的农业、水利、气象部门就开始调度,打井、蓄水、调节水库……确保春耕用水万无一失。
这里的供电公司开辟了抗旱保电“绿色通道”,快速办理抗旱排灌用电业务,为农户检查抗旱排灌设备。“用电不担心,只要有水源,就能抽过来浇地。”永吉县农民安明达说。
水库能覆盖的水稻产区,当地根据灌区用水量,制定了周密的供水方案,根据气象预报决定水库开闸时间,应放尽放。“下雨后河道湿润,渗水少,灌溉更有效率。”吉林市舒兰市水利局局长乔贵田说。
舒兰市新安水库承担着下游数千公顷水稻的灌溉任务,从4月初开闸放水,1900多万立方米的库容陆续放到了现在的650万立方米,有效缓解了旱情。“先远后近,分时段灌溉,确保家家户户都能用上水。”乔贵田说,“再留点做后备,为插秧后可能遇到的旱情做准备。”
为保证春耕用水安全,吉林市还积极开展人工增雨。“13日小雨来临,天阴多云,我们打了四枚增雨火箭,雨哗哗地下了一白天。”七里乡党委书记孙雪松说。
抗旱“组合拳”的效果逐渐显现,这几天记者在舒兰、永吉等地采访时感受到,当地灌溉用水调度得力,加上连日来的几场春雨,大部分稻田都蓄满了水,农民们对旱情的担忧正在消解,耕种进度靠前的农户,都已经插好了秧。
“气象预报说本月还有几场雨,累计降水可能会达到60毫米,我们特别期待。”乔贵田说,“必须做好蓄水准备,不敢掉以轻心。”吉林市的稻田里,一场和春旱的较量仍在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