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稼先旧居位于“将军楼”的正对面,二室一厅的平房前后,是一片香樟和梧桐林,屋里仍保留着当年原貌:卧室里仅有一排书柜、一个铁架床、一个普通衣柜;办公室里有一张办公桌、一把藤椅、两个单人布沙发、一个小茶几,那台手摇式计算机和铁皮柜仿佛无声地“诉说”着往昔的不平凡。
记者注意到,简朴居室的墙上挂着珍贵的历史资料照片和邓稼先的手稿复印件,让后人有机会窥见他当时的内心世界。
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在弥留之际,仍嘱咐要在尖端武器研发方面努力:“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
在邓稼先塑像前,众多参观者敬献花篮、驻足。科研工作者彭强说:“邓稼先告别家人‘消失’28年,在极其恶劣和艰苦的条件下带领团队搞科研,确实是一个奇迹。他们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90岁的傅依备院士说:“‘两弹一星’确确实实是在艰苦的环境当中,在条件很不具备的情况下搞出来的,所以这个精神我觉得是很了不起,这对于全国人民是一个很大的鼓舞。只要我们全国人民团结一心,有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再困难的事情,我们都可以做好。”
贫穷,没有限制他们的想象力;封锁,也没有限制他们殚精竭虑为国防未来布局的战略眼光;核讹诈、核威胁,更加坚定了他们把智慧、热血、青春,甚至生命献给祖国的决心。
一代又一代科研工作者,扎根荒原大漠、驻守密林深山,用青春、汗水乃至生命铸就了 “两弹一星”精神,挺起了中华民族的钢铁脊梁。
中物院搬离中国“两弹城”已有二十多年,这里如今已褪去昔日神秘的面纱,成为红色旅游景区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曾经在此工作的几代科研工作者已离去或逝去,但历史的天空将永远镌刻他们的名字。
“两弹一星”精神永放光芒!
央视网消息 (新闻联播):五四运动100年来,中国青年一代又一代接续奋斗、凯歌前行,用青春之我创造青春之中国、青春之民族。今天(5月4日),我们一起来看“一家两代”的青春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