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乌鲁木齐5月6日电(记者周晔)25岁的史兴林2017年8月毕业于河南师范大学,现在是新疆且末县第二小学的一名音乐教师。精瘦的他不远千里来到新疆任教只为圆一个与青春有关的梦。
“以前对新疆的了解仅限于书本知识,这里是我一直向往的地方,毕业的时候通过招聘会知道这里缺老师,我就来了。”史兴林在来之前做好了心理建设,来后发现这里比自己想象的好太多。“学校的食宿都有妥帖的安排,刚开始,对于教学并不熟悉,很多前辈会带我们尽快熟悉教学,离家很远心却温暖,在这里也圆了我的梦。”
初来且末当老师的史兴林对班里的祖丽阿娅·阿迪力印象深刻,6岁的祖丽阿娅很聪敏,很有音乐天赋。“我弹吉他她就会跟着跳舞,歌曲我唱一遍她就能学会。”史兴林于是自掏腰包给祖丽阿娅买了吉他,一有空闲便会教她弹唱,用他的话说他们是在相互陪伴,他陪伴祖丽阿娅长大,祖丽阿娅陪伴他成长。
史兴林把这段与祖丽阿娅相处的经历写成了歌曲《童年故乡》。今年3月他带着这首歌曲登上了《幸福账单》节目,提起这段经历史兴林动情地说:“来到新疆教书的选择,圆了我的教书梦和音乐梦。”
回忆从河南到新疆且末三天两夜的路程,史兴林记得每一个细节。“我们是第四天深夜12点50分左右到的,我从来没有坐过这么长时间的火车。”
“花开花落一路执着,谢谢你曾来过。你的眼睛那么清澈,谢谢你的执着。不知你是否还记得童年里的那首歌,不知你是否还记得故乡的夜色。时光荏苒,岁月如歌,花开落中做选择……”音乐教室里史兴林的吉他声响起,学生们和着节奏拍打着小手跟着老师唱起了《童年故乡》。
一堂课结束,如果还有时间史兴林便会拿起吉他给孩子们唱歌,常常下课铃已经响了孩子们还叫嚷着“再来一首”。“孩子们的需要和爱是我留在这里的动力。”
【特别关注·中国高质量发展】 从传统消费转向新兴消费,从不差钱的“买买买”到深度体验,从生活必需品转向享受型消费,从商品消费转向服务消费……消费的差异化、个性化、多元化释放强劲动能和巨大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