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条件恶劣,危险还随处可见。当时,岛上布满了国民党部队埋下的地雷,后来用了个不得已的办法:多放养家畜,可引爆地雷。
经过几年苦战,岛上办起了水产综合加工厂、海鲜酱油厂、乳品加工厂、砖瓦厂、五金修配厂等,经济收入总计十多万元。
海岛土壤贫瘠、淡水匮乏,台风肆虐,垦荒队员硬是徒手拓荒,为大陈涂下第一片绿,让海岛慢慢恢复生机。60多年过去,当年种下的松树、柏树已然苍翠盎然。
岛上的467位垦荒队员,也相互间建立了深厚的情谊,许多男女队员还因此喜结良缘。沧海桑田,也成为他们爱情的见证。
代代传承
岛上最漂亮也是最坚固的房子,是学校。每到大台风来袭,这里还是岛上居民的避灾安置点。
相比而言,一般的民房,都会在瓦片上压上大石头,防止被台风吹跑。
1988年,年仅17岁的翁丽芬到大陈岛教书,一教就是30多年。“我是大陈岛走出去的孩子,这里有我割舍不下的情谊。”翁丽芬说。
学校曾有一个自父亲出海捕鱼遇难后,就再也没有笑过的女孩。翁丽芬很心疼,把孩子叫到家里,擦干净脸,扎起漂亮的小辫,还时不时给她准备些小礼物……在大家的呵护下,女孩的笑容终于被找了回来。
由于渔业资源减少,人口大量转产迁移,海岛学生也开始锐减。翁丽芬和老师们开始探索特色教育。从引进开展帆板队文化教育,到配合成立浙江省委党校“红色学府”讲习所大陈岛讲习点、台州大陈岛干部学院等,用学校老师的话说,翁丽芬还在不停地“垦荒”。
入夜,大陈岛星星点点亮起灯光,王海强匆匆出门去检修一处线路。他是老垦荒队员的后代,也是国网大陈供电所党支部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