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兰州4月17日电 题:甘肃定西小山村的“重生记”
新华社记者张文静、任延昕
开春时节,走进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青岚山乡大坪村,这里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乡亲们在地头忙着覆膜、播种。
54岁的村民连清的三座日光温室内,黄瓜苗刚刚露头,芸豆长势喜人,小芹菜娇嫩欲滴。
从吃不饱饭、吃不上肉到现在年收入10万多元,连清感慨,“政府和企业让我‘重生’。”
昔日的大坪村,山穷水穷人更穷。这里几乎没有一块平整的土地。散落的陡地远在山上、险在沟边。村民们常常是“种了一坡、收了一车、打了一斗、煮了一锅”,无奈毁林开荒,结果越垦越穷。
在村党组织的带领下,村民们扛起锄头,挑起背篓,开山凿坡、兴修梯田。经过大坪村人多年的努力,20世纪80年代,大坪村粮食增产,人们吃上了饱饭。同一时期,国家启动三西扶贫开发计划,定西在建设范围内。
借着三西扶贫开发计划的东风,大坪村人创造性地提出了“山顶植树造林戴帽子、山腰兴修梯田系带子、山底打坝蓄水穿鞋子”的办法,有效地改善了脆弱的生态环境。
连清告诉记者,以前村里遍地黄土,山是光秃秃的。随着生态好转,大地穿上了“绿衣”。“肚子吃饱了,生态也恢复了,我们想着要吃好。”
2002年7月,甘肃省委、省政府确定企业定点帮扶大坪村。连清的精致农家小院、包括两座日光温室均由企业帮扶建设。连清说:“在大家帮扶下,生活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住得舒服,吃得越来越好,肉菜都有。”
青岚山乡副乡长文博介绍,帮扶企业通过捐助资金和钢材、水泥、木材等物资,在大坪村建成了120多户小康住宅建设项目、18座日光温室以及能产生经济效益的水利、标准化圈舍等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