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济南4月7日电 题:“柴火地”又有了新生机:苗农春耕变春收
新华社记者 邵琨
4米宽的生产路南侧,新翻的土地上种着一排排整齐的白蜡树,苗农们开着拖拉机连上水泵,一管管河水从沟渠延伸向林地,浇灌着新栽植的树木……山东省惠民县皂户李镇一片繁忙热闹的景象。
眼下,正是苗木栽植交易的旺季,对皂户李镇的老百姓来说,这不仅是播种的季节,更是收获的季节。
走在皂户李镇的苗木市场,随处可见商户门口摆放着牌子,上面写着苗木收购品种和价格,骑着机动三轮拉着树的苗农与苗木经纪人在商谈价格,一辆辆小三轮卸下树木,堆积成一垛,傍晚再装满大货车驶向远方。
皂户李镇苗木产业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到2012年,火热的苗木市场将小苗变成了“金条”,当地老百姓跟风种植,一亩地最多能种到3万棵,收入近10万元。后来,小苗的市场越来越窄,卖苗的价格远不及刨树的成本,一片片“金条地”成了“柴火地”。“那时候,卖一棵苗才2毛钱,从地里刨出来就要花4毛钱,而且还没人要,还不如当柴火烧。”当地苗农说。
为了帮苗农减少损失,推广符合市场需求的苗木规格和品种,当地政府扶持各村成立苗木种植专业合作社,引导苗农规范苗木种植,换挡升级。
皂户李镇前找李村党支部书记席在霞是老苗农,对此深有感受。
2011年秋至2012年春,席在霞将20多亩密植的2厘米粗的速生白蜡树大量抛售,随后以标准方式全部种上了规格和品质较高的速生白蜡树。到了2012年秋至2013年春,苗木市场就变了样,2厘米粗的速生白蜡树价格暴跌,而她改种的新规格白蜡树在市场上却供不应求。席在霞这一转手,每亩地多收入1万元左右。
如今,席在霞一家不仅在村里种苗木,还在邻镇流转了200亩土地,种有高规格红叶白蜡树、金叶白蜡树、金枝白蜡树等7个品种,一亩地年收入6000元不成问题。
在当地政府的扶持和引导下,像席在霞一样转变种植方式的苗农越来越多。
在皂户李镇秘家村,苗农秘连朋正在忙碌着。他家里有15亩地,种有8亩苗木。今年年初,他看准了苗木交易市场火热,卖掉了小树苗,又将地里密植的白蜡树移栽出来,把15亩土地全部按照标准方式栽植上一级苗。“今年行情好,各种规格、各种等级的树苗都有市场,抓紧把小规格苗木卖出去,来一场提档升级。”秘连朋说。
苗木种植升级规范了,当地苗农的管理方式也在悄然转变。过去“一年两遍水,野草长满园”的粗放管理正在变成“定时浇水、施肥、除草、除虫”的精耕细作。从小农户的大水漫灌到万亩林场的水肥一体化,当地苗木种植逐渐走向标准化、规模化,逐渐形成“一村一品”的种植格局。
如今,在皂户李镇,家家户户都种着高标准的白蜡树、国槐。为了提高收入,一些标准化种植户还将林下空间利用起来,养殖家禽、金蝉、食用菌,又增加了一份收入。
目前,皂户李镇各类苗木种植面积突破7.5万亩,拥有苗木绿化公司、合作社600余家,还有专业嫁接队、专业挖树队近6000人,直接或间接从事苗木产业人员2万余人,每年线上线下交易额突破90亿元,曾经的“柴火地”又焕发出新生机。
皂户李镇副镇长王秀杰说,镇里已经有上百名乡土人才、“土专家”成为技术指导员。镇里的妇女嫁接队已经走遍大半个中国,受聘帮外省嫁接苗木,一个人一年能收入3万元到5万元。
新华社呼和浩特12月6日电(记者魏婧宇)种了一辈子玉米的胡宝,两年前开始种树。刚拿到树苗时,胡宝心里直打鼓,不相信这些“手指头粗的”树苗能帮他脱贫,而现在每一棵树都蕴含着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新华社西宁11月5日电(记者魏玉坤、张大川)天刚亮,老严扒拉完几口馍,把灌满茶水的老式水杯揣在腰口,扛着斧头,与老伴寒暄了几句,出门巡山护林。 老严名叫严国仓,今年59岁,是西宁市湟源县前沟村村民
原标题:超级大IP!40万农民撸起袖子种樱花,又一场疯狂淘金……清明临近,又到了樱花开放的季节,据大数据显示,观赏花卉的热度,排名第一位的就是樱花。随着赏樱热度的提高,樱花的苗木种植也有了长足发展。
央广网呼图壁2月13日消息(记者吴卓胜 呼图壁台记者李存玲)眼下,窗外雪花飘舞,寒风凛冽,新疆昌吉州呼图壁县国家级苗木交易市场内的馨天地艺文空间里却是一片红火景象,这里盎然的绿色引来游人争相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