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太行山“新农人”备春耕

2019-04-05 09:35:00    新华网  参与评论()人

新华社石家庄4月5日电 题:太行山“新农人”备春耕

新华社记者赵鸿宇、刘扬涛

“庄稼不认爹和娘,备好春耕多打粮。”这是流传在河北、山西等地太行山区的俗语,近日记者在这片区域走访发现,与准备种子、化肥、农药、机油等传统备春耕的方式不同,一些职业农民、大学生等“新农人”正在忙着做直播、签订单、育新种,他们期待能用新方式获得好收成。

种子刚撒出就成了“网红”产品

在太行山西麓的山西省武乡县岭头村,49岁的村民魏宝玉正在调试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为即将进行的网络直播做准备。他作为村里第一批农村电商实践者,种植的小米、黑豆等农产品在微店和淘宝上年销售额近10万元。

谁能想到,就在几年前,魏宝玉还是个年收入不足3000元的贫困户。魏宝玉说,他们这里山大沟深,交通不便,过去种的庄稼,都是等人上门收购,给个价就卖,根本赚不到钱。

直到2016年,武乡成为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当地加大培养农村电商人才、加快农村网络建设。那一年岭头村开办了第一期电子商务培训班,魏宝玉在听完培训课以后买了人生中的第一台智能手机。

为了进一步借助网络推广自家的农产品,2017年起,魏宝玉开始在网络直播平台上直播自己耕种、锄草、收获的全过程。“让城里人看看咱的小米是怎么种的、怎么收的,他们既感到新鲜有趣,又觉得吃着放心。”他说。

魏宝玉的“田间地头直播”吸引了大批网友的关注,他还在抖音等手机软件上发布视频,网店销量也随之节节攀升。如今,魏宝玉还经常帮村里老人们卖山货,在他的带动下,岭头村有百余人开起了微店。他告诉记者,现在的小米供不应求,种子刚撒出,就被网友关注,成了“网红”产品。

订单模式“倒逼”农产品绿色生长

“我们这自古以来土地都是七分沙、三分土,要种植小麦等大田作物,仅浇水一项的花费就是周围地区的4倍,收成却要低很多。”河北省南和县三思乡的职业农民魏志平说,他曾小规模试种过有机蔬菜、棉花、果树等,但均未成功。2017年后他开始种植中药材,没想到现在一亩地能赚1万多元。

魏志平说,他能成功的秘方在于“订单”。2017年,他曾和乡政府邀请河北省农科院的相关专家对土地进行了系统检测,发现很适合根茎类中药材种植,但种植技术不成熟、销售渠道不顺畅等问题依然困扰着魏志平。之后,他们开始外出寻找市场,一家大型医药集团恰好也在寻找半夏等中草药的种植基地,经过考察后,双方很快达成了3000亩种植基地的合作协议。

按照协议,医药集团派出3名技术员驻地进行指导,从种植密度到生长期病虫害管理再到采摘技巧等,对种植户进行详细指导,并为村民配齐相关设备,提高生产效率。

魏志平说,由于是订单生产,不少农户担心农产品因药物残留无法达标,都选择了绿色生产。经过两年多的磨合,目前整个生产过程早在撒种前就制定好,并且通过休耕等方式对土地进行更高效、合理利用。2019年他们乡不少在外务工的年轻人都没再出村,开始和技术员们学习种植技术,期盼以后在田地里有一番作为。

培育好品种保证更多农户高产稳产

“在我们这里种西红柿,时常会出现死棵现象,用过很多药都不见好转。”河北定兴县龙华村的村民李金宝说,“但看一群大学生在我棚里种的西红柿,长势强,产量高,一棵发病的都没有,我今年打算使用他们的品种和技术。”

李金宝所说的大学生种西红柿,是河北农业大学师生团队在他们县太行驿站推广的新品种之一。河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博士生导师高洪波说,他们每到一个地方都先进行测土,之后因地制宜试种新品种,再优中选优,为老百姓做好前期育苗工作,并实际耕种进行示范。

河北农业大学科技兴农中心副主任李铁旺介绍,2017年,保定市政府与河北农大进行合作,在全市范围内打造30个高标准的太行驿站。之后,河北农大将校内所有学科进行整合,组建了30个团队,在品种培育、种植技术、成本核算、包装销售等方面对农民进行全产业链的帮扶。

一位在场的大学生说,他们几乎每周都会来这边,不知不觉已经和村民打成一片,最近很多论文和实验都是在这片土地上完成的,毕业后他还想继续从事这份“新农人”的事业。

李铁旺说,他们计划到2020年,每个太行驿站都要帮助当地农民改善种植面积5000亩以上,让60%以上的农产品实现网上销售,带动太行山的群众脱贫致富。

关键词:

相关报道: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