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重庆4月2日电 题:把长江入河排污口“查清楚”“数明白”——长江入河排污口排查目击记
新华社记者高敬
入河排污口一头连着河流、一头连着陆地污染源,是污染物进入河流的最后一道“闸口”。生态环境部决定从今年2月起,用两年时间,在长江经济带11省市内,以长江干流、主要支流及太湖为重点,完成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
近日,试点排查工作在重庆市渝北区、两江新区展开。记者随排查组上山下河进行实地排查,看如何把长江排污口“查清楚”“数明白”。
用笨办法干巧事儿,对入河排污口应查尽查
第4排查组组长袁丽和组员一起在重庆市洛碛镇青木村附近排查。此前卫星遥感和无人机监测发现这里有一个点源排污口。
顺着弯曲湿滑的山路走到长江边,他们发现昆仑化工有限公司的一个排水口,正有少量水流进江里。企业负责人说,这是雨水排口,企业的污水管网出口设在长江里,现在江水水位高,站在岸上看不到排污口。
“说是雨水口,但水的颜色有点异常,这里又不具备采样检测条件……”袁丽和同事们又回到企业查看雨水收集情况,把信息登记到专门的手机App中。
生态环境部执法局督察专员李天威介绍,这次排污口排查与以往工作最大的不同,就是只要向长江排水的“口子”就应查尽查。由于跟原来的统计口径不同,可能会导致排污口数量大增。
“我们是用笨办法干一件巧事儿。”李天威说,仅此次重庆试点排查就有来自生态环境部和云南、贵州、四川、湖北以及重庆市的200多名工作人员,排查渝北区和两江新区约45公里岸线。
他说,要把长江干流和主要支流2万多公里岸线走一遍,看起来非常笨,实际却是个好办法、巧办法。排污口看上去很小,但与工农业、百姓生活等都有关联,是实现对各种污染物管理和整治的基础。
“天地”结合、“人机”互补,水陆空立体作战
在现场,每名排查人员都拿着手机,或是对着排污口拍照,或是埋头在手机上记录。他们的手机里都安装了一款专门为排查工作开发的App,可以快速找到疑似排污口的位置。
为将排污口“查清楚”“数明白”,生态环境部采用了三级排查模式:第一级排查利用卫星遥感、无人机航测,按照“全覆盖”的要求开展技术排查,分析辨别疑似入河排污口;第二级排查组织人员对发现的疑似排污口进行徒步现场排查,核实确定排污口信息;第三级排查组织业务骨干对疑点难点问题进行重点攻坚。
此次重庆试点排查涉及长江岸线16.6公里,嘉陵江岸线28.4公里,由堤岸向内陆延伸5公里,共计约220平方公里的范围。由于重庆多山,林木茂盛,道路难行,前期航拍的作用就更明显。
“航拍识别部署真细致,疑似点位基本都能找到。”袁丽和几位组长都为卫星遥感和无人机航测的效果“点赞”。
李天威介绍,除了“天眼”,这次排查中还给攻坚组配备了热成像仪、激光测距仪、X荧光仪、无人机、无人船、管道机器人等“利器”,可对水下排口、人工难以抵达排口、异常水质进行勘测。
尽管如此,还有一些排污口非常隐蔽,无人机发现不了,只能靠人力发现。有一个小组就在无人机排查后又发现了近30个排污口。
摸清底数,为长江“治病”打基础
李天威说,长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工作主要任务为“查、测、溯、治”。其中,“查”和“测”是诊断病因;“溯”是要追根溯源、找准病根;“治”是要分类施策、系统治疗。今年的主要任务是“查”和“测”。
“查”,全面、彻底摸清入河排污口底数,建立规范化的入河排污口档案,实现“一口一档”。按照安排,重庆市试点地区上半年要全面完成摸底排查,形成入河排污口名录。
“测”,即开展监测,了解入河排污口污染排放状况,污染物排放量。
“溯”,即对监测发现问题突出的排污口溯源并进行复查,查清污水来源,厘清排污责任。
“治”,是在排查、监测、溯源的基础上,分类推进长江入河排污口规范整治,建立“一口一策”,有效管控长江入河排污量,逐步改善入河排污口水质。入河排污口整治实行销号制度,整治完成一个,销号一个。
新华社重庆2月15日电 题:长江入河排污口将迎来“大体检” 新华社记者高敬 “往长江里排污的到底有多少排污口,到底在哪里排,到底谁在排,到底排什么,到底排多少?”2月15日,生态环境部副部长翟青说
> 本报北京12月13日电 (记者寇江泽)记者从生态环境部获悉:截至12月12日,涉及全国31省份276地市1586个水源地的6251个环境问题,6119个已完成整改,完成比例达到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