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呼和浩特3月27日电 题:守护风景线 筑绿不动摇——3月草原听“三感”
新华社记者于长洪、任会斌、于嘉
“生态确实是内蒙古最大、最丰富的资源”“建设生态安全屏障就是要贡献更多的绿水青山,保卫北京,保卫‘三北’,保卫全中国”“贯彻两会精神要抓紧对标对表,切实解决‘一湖两海’等突出环境问题”……
3月的内蒙古大地乍暖还寒,走访一些旗县,干部群众说起生态建设时表达出的自豪感、责任感、紧迫感却似阵阵热流,传递出浓浓的春意。
“看着这些树,有时候自己就笑了”
“随着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4年前森林里彻底没了斧锯声。‘砍树’变‘看树’,换来了生态持续恢复。与20年前相比,林区的林地净增约139万公顷,几乎与库布其沙漠的面积相当。”说起“增绿”,内蒙古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管理局党委书记陈佰山声音中透着十二分的自豪。
大兴安岭之“变”,只是内蒙古生态修复成效的一个缩影。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在中央支持下大规模实施“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退牧还草、京津风沙源治理等生态工程,生态已实现“整体遏制、局部好转”。
全国劳模殷玉珍家在鄂尔多斯市乌审旗无定河镇萨拉乌苏村,位于毛乌素沙地南缘。“过去,抬头低头全是沙。春天,‘黄风’刮得天昏地暗,一夜就把门堵了。”
从栽下第一苗树起,33年来,殷玉珍和丈夫白万祥吃住在沙窝子里,硬是将6万多亩荒沙变成了绿洲。
“到底是我把沙治住了吧!”殷玉珍举目四望,像是将军在检阅士兵。“平常在林子里走走,可畅快了。看着这些树,有时候自己就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