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3月13日消息(记者尧遥)“当前,我国民族贫困地区人才‘引不进、留不住’的问题仍然突出,人才缺乏,这是所有贫困地区通病,也是制约民族贫困地区发展的难题之一。”今年两会,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柑橘科学研究所所长彭际淼建议,国家针对民族贫困地区要给予更加刚性的“专属”政策支持,破解人才落地难题,让人才成就民族贫困地区的未来。
“湘西州全日制本科及以上学历仅占人才总量的25.1%,高级职称人才仅占人才总量的5.38%。从行业结构看,工程、经济、科技、文化创意、金融等行业人才不到5%。”以湖南省湘西州为例,彭际淼称目前民族贫困地区在人才队伍建设中还存在着人才总量不足、领军人才缺乏、人才分布失衡等方面的问题。
“本来就缺人才,吸引人才就不容易,如今许多大城市的人才争夺战进一步加剧了民族贫困地区的人才落地难。”为此,彭际淼建议设立民族贫困地区紧缺人才“专库”,有计划地为民族贫困地区选派、调配人才,推动民族贫困地区和经济发达地区之间的人才交流,建立民族贫困地区人才激励机制。
“特别是在教育、医疗、规划、工程技术、金融、互联网等人才方面实行上挂下挂锻炼,一方面让民族贫困地区各类专业人才到发达地区得到多岗锻炼,提升素质,另一方面让发达地区的‘高精尖’专业技术人才能为民族贫困地区现场指导、现场解难。”彭际淼说。
针对民族贫困地区欠发达、受基础条件的制约人才成长平台欠佳,仅靠本地培育周期长、见效慢等情况,彭际淼提出:“要开展民族贫困地区本土人才‘专训’,明确人才培养牵头协调机构和人才培养的高等院校责任。”他建议,要鼓励高等院校与民族贫困地区签定校县人才发展合作协议,设立流动教学点,帮助提升本土人才素质,切实为民族贫困地区培养一支能扎根的本土专业人才队伍。
此外,彭际淼还指出要培育民族贫困地区企业经营管理“专才”,设立民族贫困地区人才资金“专项”,“例如可以组织重点骨干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进行专业学习,加大对企业人才工作的支持服务力度,设立民族贫困地区人才发展基金和人才引进专项资金,让人才能真正留下来,为民族贫困地区的发展长期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