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张照片背后都是“国际工程”
作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年轻力量,小卫星团队心里藏着“大宇宙”。团队里年纪最小的是出生于1999年的大二学生黄家和。自从去年进入团队以来,黄家和主要负责信号处理和软件设计工作。
回忆起来自太空的第一张照片时,黄家和很激动。那是2018年8月2日,随着信号传来,漆黑的照片上出现了一个亮点,通过调整照片对比度,并且对照天区,黄家和发现,亮点竟然是火星,并且发现了摩羯座。“那一刻,我们确信,小相机好用了!”黄家和说。
22岁的大三学生赵渝浩负责小卫星的数据解析系统。他介绍,照片的拍摄和普通拍摄没什么区别,瞬间就能完成,但是传回照片则需要10分钟到半个小时。“这还是项国际工程,需要分布在世界各地的无线电爱好者共同完成。”
“荷兰、日本,还有中国新疆、广东、北京……目前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几十位爱好者都是我们的‘粉丝’,通过我们研发的网络共享平台,利用简单的信号接收设备,他们就可以接收照片,并且每张照片上都会标注出他们的贡献。”赵渝浩说。
“我们的征程是浩瀚星海”
有网友评论说:“他们在小小年纪,就完成了很多科研工作者一辈子的梦想。”在泰米尔看来,他和团队伙伴是“实验室里的航天员”,“圆梦”背后凝结着他们超出同龄人的奋斗付出。
为抓住机会学习,有人曾请假,远赴新疆的射电天文台,一“猫”就是一个月;为了赶制工期,有人假期没结束,就从家回到学校“泡”实验室;为了获取数据,他们从早到晚连轴转,一天只休息3个小时……
在赵渝浩看来,太空并非遥不可及,每个爱好者都有机会参与其中,为航天梦贡献自己的力量。他说,跟随“龙江二号”的这款相机,寄托着每个人对于外太空的向往。
从电路设计到相机升级,从软件优化到遥测接收,这一团队不断完善着小卫星的制作。如今,他们正在承担“阿斯图”卫星的设计与研制任务。作为中俄工科大学联盟支持的卫星,阿斯图的发射时间预计在2020年4月前后。
“真正的热爱能激发更强的专注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团队负责人、航天学院博士四年级学生韦明川说,“希望更多人加入我们的团队,向着更浩瀚的星海出发。”
新华社北京11月5日电(记者王昆、刘欣)“将电磁波观测和引力波观测结合起来会有更多发现。”“詹姆斯·韦伯望远镜会帮助人类了解宇宙的许多神秘之处。”“AI+医疗领域研究已从影像筛查进入病理分析阶段
原标题:科学家找到多重宇宙存在证据 我们的宇宙不是首个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日前,多位理论物理科学家声称自己已经找到了多重宇宙存在的一个关键证据,证明我们所存在的这个宇宙并不是有史以来的第一个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