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棚改十年:莫地沟里“忙人”多

2019-02-27 11:36:00    新华网  参与评论()人

新华社沈阳2月27日电 题:棚改十年:莫地沟里“忙人”多

新华社记者 李铮、张惠慧

太阳刚刚照亮莫地沟,莫地社区书记王雅君就带着社区新搬进来的闫伟去东洲区民政部门办理低保手续。闫伟和他的父母一家三口都身患残疾,2018年底他们向社区申请了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如通过每月可领取2094元。闫伟说,这一年不仅搬进了高楼,生活水平也能“爬楼”,真是想不到!

闫伟一家是2019年搬进莫地社区的新住户。2005年前,位于辽宁省抚顺市东北部的莫地沟还是一片因煤而生的矿山棚户区,有些房屋“超龄服役”半个世纪,“夏不避雨,冬不挡风”,居民生活困窘。2005年开始,抚顺市开展了“棚户区改造工程”。截至2018年底,累计改造各类棚户区15.32万户,受益人口50.4万人。现如今,经历了2005年到2009年的三期棚改,莫地沟地区共建楼房106栋,安置回迁居民总户数6400户、16300人,成为抚顺市棚改的一个样本。

大规模棚改已经过去10年,莫地沟也有了新变化。从莫地社区成立以来就一直担任社区书记的王雅君说,莫地社区的主体居民是东洲区各工矿企业的产业工人,近年来,他们逐渐从生产一线退休。“有退休人员家庭要占到小区住户一半以上。”但莫地社区并没有重回棚户区时期的暮气沉沉,“别看小区里低保户、老年人数量多,党的政策好,加上社保兜底和社区关怀,大家精神头都很足,每天都忙!”

走进52岁的残疾人王太兴的家中,正巧几位做客的邻居正要出门。记者进门时,发现独居的老王门口却有五六双给客人穿的拖鞋。“我挺忙!”王太兴乐呵呵地说,搬进社区前他住在老虎台矿工棚区的一间小偏厦里,有灾有病的也没人关心。“现在经常有人来我这儿做客,除了我弟弟,街坊邻居、社区干部也都常来看望我,给我做饭,陪我唠嗑、谈心。”

王太兴很爱笑。这股乐观劲儿有底气,他掰着手指头算了一笔账,如今低保加其他一些保障费用,他一个月能拿到近800元。“看病有医保,生活上电费有补贴,水费半价,暖气免费!”虽然不能行走,但他在社区的帮助下,自学了针灸、按摩手艺,在家里开了间“小诊所”,变得更忙了,但月月有收入让他很快乐。

而在另一栋楼里,粉色棉鞋,墨绿色毛衣上点缀着几朵小花,花白的头发仔细盘着。82岁的王玉荣奶奶,收拾利索的她刚刚赶集回来。“周六周日还有集要去,今天是附近村屯的集。”王奶奶说,现在交通方便了,出门就是公交车站台。赶集就是两步路的事儿。“以前我住在夜海沟,走40分钟到车站,下了车再走半个小时才能到单位上班。”电视上还演着时髦的都市剧,时不时还有老友相约的电话响起。路好走了,公交车多了,和外面的联系就越来越多了。“到老交了很多朋友,打打电话串串门,日子过得忙了,也不闷了。”

还有一对退休工人夫妻,到了晚年更是风风火火起来。午饭的时间,老矿工杨立波的家无人应门。等了好一会儿,才看到杨立波腰板挺直地慢慢走回来。老党员杨立波上午去了社区中心,作为街道“关心下一代的常务副主任”,他总觉着自己每天都要到中心“刷脸”、帮忙。“我老伴儿现在也成天往社区养老服务中心跑,帮忙做饭去了,一分钱不拿。”

2013年老杨从矿上退休,“闲下来不知道能干点啥”,玩牌打麻将,整个人都郁郁寡欢,弯着腰在社区里遛弯。还是王雅君找到他,让他来社区中心干点事发挥余热。“一开始我就是听书记话来一回,没想到现在跟上瘾似的,天天都要来社区中心。”“老来忙”的老杨有点不好意思。在社区中心的展板上,无论是下雪了扫雪铲冰,交通协管,还是组织党员开展学习,都少不了社区志愿者老杨的身影。“退休了反倒更忙了,越忙人越精神!”

关键词:

相关报道: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