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石家庄2月8日电 题:塞罕坝的“眼睛”
新华社记者许苏培、郭雅茹
位于北京正北约450公里的河北承德塞罕坝,有着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场。在这片广袤林海中,散落着9座望海楼,其中8座由夫妻共同值守,当地人亲切地称呼他们为“夫妻哨”。
他们是塞罕坝的“眼睛”。每隔15分钟用望远镜瞭望报告一次火情,这样重复枯燥的工作,他们一做就是一辈子。
一辈子守护一片林海是什么样的感觉?
“很寂寞。”塞罕坝大唤起林场防火瞭望员赵福州说,从1983年上山到现在,他和妻子陈秀玲平均每年要在望海楼待近10个月。
塞罕坝年均无霜期只有64天,平均每年有7个月被积雪覆盖,这里的气候当地人戏称是“一年一场风,年始到年终”。
“从下第一场雪开始山上就一个人影也见不着了。尤其过年这会儿,心里更不得劲,恨不得把人待疯了。”陈秀玲说。
赵福州夫妇值守的天桥梁望海楼位于塞罕坝林场的最南端。望海楼,望的是林海,观的是火情。由于今年降雪少,天气干燥,最近正是防火的紧要关头。赵福州每隔15分钟瞭望一次,电话汇报场部一次,连续不能间断。
“吃顿饭功夫都得上顶楼看两眼,一点疏忽都可能酿成大祸。”他说,这份工作虽然枯燥,但责任重大,“室外的每一个烟点和雾都得分清,瞭望面积内的山形地貌,哪块是沟,哪块是树,坐落在什么地方,我都清清楚楚。”
三十多年前,夫妇俩刚上山的时候,天桥梁望海楼还只是座简陋的两层小土楼,遇上雷雨天,屋里的电话机、电灯灯头都冒火星。
瞭望条件简陋,生活更艰苦。没有路,大雪封山后望海楼几乎与世隔绝,他们只能祈求这段时间不出什么紧急情况。陈秀玲的第一个孩子丢在了山上。“九点多肚子疼要生,夜里一点多才到围场县城。孩子生下来活了一天,没活成。”陈秀玲说。
哭过,也怨过,但他们还是咬咬牙留下来了。
在塞罕坝人的齐心协力下,绿水青山带来了金山银山,绿色之路越走越宽,望海楼的瞭望和居住条件越来越好。
路修好了,望海楼也越建越高,从两层到三层,再到现在的五层。
“站得高才能望得远嘛。”老赵说,“树越长越高,林场面积越来越大,现在必须得上五层才能看全自己负责的面积。”
为了不酿成森林火灾,塞罕坝林场层层抓、层层管,从进山处设立防火检查站,进山后地面巡护员和高山瞭望员密切配合。每逢高险火情期便全员出动巡山,“就是为了确保绝对安全,不放过一丝火一缕烟。”赵福州说,9座望海楼相互配合,交叉值班,确保24小时有人值守。“我们都是眼见着林子一点点建起来的,都知道造这点林可真不容易。”
今年春节,在塞罕坝森林消防扑火队工作的儿子大年三十也坚守岗位,儿媳在家带着俩小孙子,一家人分居三地过年。“小时候挺不理解他们的工作,别的孩子都有爸妈陪,我却见上一面都很难。”儿子赵东杨说,“现在我也干防火,知道森林火灾多可怕,所以特别理解,也特别支持他们的工作。”
赵福州今年59岁了,快到了和这片林海说再见的时刻。明年会派年轻人来望海楼。赵福州说:“我们能做的就是把塞罕坝老一代人创造的林子守护好,不发生一股烟。”
说起山居岁月,陈秀玲用得最多的一个词便是“对付熬”。在山上待了一辈子,她至今没习惯这种深入骨髓的寂寞,但她的朋友圈里记录最多的却是林场的美丽,无论是雪花飞舞,还是旭日初升。
“今年除夕我准备了六个菜,有炖排骨、炖小鸡、鱼……再配上几个凉菜。”陈秀玲说,“春联买了,可惜没顾上买窗花。”2018年场里给望海楼通上了网线,今年老两口想小孙子了视频就能见着。望海楼里年味虽淡,但幸福依然。
赵福州和陈秀玲只是守护塞罕坝林场安全的一对普通夫妻,塞罕坝建林场57年来,共有超过20对夫妻值守望海楼,从未发生过一起火灾。
在美国开国之初,曾经有过著名的“农业立国”和“工商业立国”的路线之争。 种植园主出身的杰弗逊主张“农业立国”,提倡向欧洲大量出口粮食和棉花等工业原料来换购工业制成品,造成欧洲工业国对美国农业的依赖
日前,美国副总统彭斯在一家智库发表长篇演讲。这个演讲是近几年美国对华消极意见的一次集中呈现。对于了解中美交往历史、关心中美关系现状的人来说,不得不惊叹于演讲中频频呈现的粗糙与谬解、狭隘与浅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