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长春12月23日电(记者胥舒骜、刘硕)隆冬时节,记者走进长春市九台区上河湾镇套子里村看到,一条条水泥路平整宽阔,道路两旁的行道树笔直挺拔。不少村民家房顶上装上了各色彩钢瓦,让这座位于松花江江心岛上的村庄有了现代的气息。
就在几年前,套子里村还是一片落后的景象。“当时村里的路不好,也没有路灯。不少村民家的房子低矮破旧,想翻建但没钱。”在村里生活了60余年的村民李井文告诉记者,“走路踩泥、出门摸黑”是当时村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与环境状况差相伴而生的是村里经济发展的滞后。当时大多数村民的主要收入仅仅来自家里的土地。到2015年,村里仍有25户贫困户。“感觉村子的发展好像掉进了‘套子’,挣脱不出来了。”套子里村党支部书记陈光岩说。
套子里村的“变身”开始于2016年。随着国家脱贫攻坚工作的不断深入,长春市委党校派出的驻村工作队住进了村里。“如何改变村里的落后景象?必须得让村里有产业,能‘造血’。”工作队负责人、驻村第一书记吴志华说。
以前,村里人只知道种玉米。工作队进驻后,领着村民建起菌包加工厂,种植木耳的同时还生产菌包对外出售。在清冽的松花江水灌溉下,套子里村的木耳很快就在市场上闯出了名堂,年销量1万多斤。
以前,村民不知道种树能挣钱。工作队带着大家在村里建起了苗圃,栽植各类经济效益好的树种。记者在苗圃里看到,1万5千多棵树木正在苗圃里安然越冬。
在套子里村的专业养殖合作社,成群的猪、鹅“活力四射”。陈光岩告诉记者,村里的传统养殖业品种杂、规模小,不仅收益低,家畜的品质也不是很好。为此,工作队协调资金,引导村民成立了专业养殖合作社,通过引进良种、科学管理让养殖户获得了规模效益,并且用一部分养殖收益给贫困户定期“分红”。
要想富,先修路。在驻村工作队的协调和镇里的推动下,连接村里和省道的水泥路已经修通并投入使用。“以前卖苞米,因为路不好,人家不愿意来收。自从修好了路,外面都来抢着收,一斤多挣好几分钱。”谈到这条新修的路,李井文乐得合不拢嘴。
村里设施改善了,生活富裕了,村民的“心气”也高了。今年8月,贫困户张同宝在当地政府和工作队的帮助下盖起了新房。现在张同宝不仅脱了贫,还主动提出退出了低保。“现在政策这么好,我凭借自己的双手就能让全家过上好日子。”张同宝说。
吴志华告诉记者,驻村工作队正在做规划,准备将套子里村打造成集观光、餐饮、住宿为一体的旅游村。“我们不仅要让村民脱贫致富,更要让村子未来的发展稳得住。”吴志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