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药圃”长成记——“华佗故里”安徽亳州的医药经

2018-12-19 17:32:00    新华网  参与评论()人

新华社合肥12月19日电(记者水金辰 刘方强)亳州,华佗故里,享有“中华药都”的美誉。从“神医”华佗在此开辟第一块“药圃”开始,这里已形成浓郁的中医药氛围。

冬日的清晨,室外寒意逼人,亳州康美中药材市场的一楼交易中心人头攒动。约50厘米宽的摊位前摆着数个中药材样品,看货、议价、签单、下午发货,除去新年前后休市的近一个月,商贩们每日如此。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四根竹竿撑起一个棚,棚下叫卖中药材成为改革开放之初当地政府解决知青返城就业难题的一项举措,也一度成为一道街景。“当时中药材交易散、乱,不成规模,远未形成市场。”亳州市药业发展局药博科科长韩志军感叹道,如今,四层近10万平方米的交易中心入驻药企700多家,交易大厅内摊位总量超6000个,日均人流量四五万。

“每天上市的中药材有2600余种,年交易额超过300亿元人民币,占全国同类市场交易总额的近三分之一。这里已经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中药材交易中心和价格形成中心。”中药城市场运营总监苏彪自豪地介绍。

中药材种植亦是亳州的传统产业,“但一家一户种植中药材,不仅在品质上难以形成统一标准,而且往往因为盲目选种、跟种造成药农丰产却贱卖的情景。”韩志军说。

记者来到该市中药材种植的核心区域十九里镇,梅岩药材种植合作社副理事长梅岩正在车间里查看丹参的烘干效果。梅岩介绍,过去因为有利可图,老百姓大多不愿意将土地流转,现在让农户加入合作社,可以对其在育种、栽培、田间管理、市场销售等全环节进行集中指导。“目前合作社有农户129户,药材基地达900多亩。我们曾与安徽省农科院合作,测定出土壤成分,科学指导农民合理施肥,产量比散养户提升了30%。”

关键词:

相关报道: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