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武汉杜堂村:闲置资源带来乡村“美丽经济”

2018-12-17 18:01:13    新华网  参与评论()人

新华社武汉12月17日电 题:武汉杜堂村:闲置资源带来乡村“美丽经济”

新华社记者侯文坤、廖君

古朴的青石小径,串联起一栋栋古香古色的民宿;鲜花簇拥着窗台,将白墙灰瓦装点得格外温暖……初冬时节,漫步在武汉市黄陂区姚家集街杜堂村,惬意的田园风光让人流连忘返。

由于位置偏僻,土壤贫瘠,杜堂村与不少落后村庄一样,一度农村产业体系脆弱,四处可见荒山荒坡。杜堂村党支部书记葛国兴说,2014年,全村抛荒耕地60%以上,常年居住人口不足30%,房屋闲置率45%。从面朝黄土背朝天,到大多数青壮年外出务工,在家的只剩老人、妇女、儿童,田地荒废,长满野草。

在葛国兴记忆里,那些年,大家都往城里奔,农民原本最值得骄傲的自己的土地、宽敞的房屋和优美的山水等资源眼瞅着贬值,甚至成为负担。人口空心化、村庄空心化、产业空心化、社会服务空心化等问题显现。

近年来,随着湖北实施“市民下乡、能人回乡、企业兴乡”的“三乡工程”,架起了城市资金、人才、技术要素与乡村资源有效对接的桥梁,越来越多资源开始向农村汇集。杜堂村统筹谋划“全域旅游+特色种植”,动员能人回乡参与美丽乡村建设,葛天才成了其中之一。

“村里没有主导产业,还是难以改变现状,一些村民靠少量土地挣得微薄收入,生活质量也不高。”带着“乡愁”回村的葛天才几番琢磨后,成立了武汉木兰花乡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投资数亿元,先后流转该村及邻村土地近7000亩,打造了木兰花乡景区。

荒田荒坡上种上了不同季节开放的鲜花1000亩,山林空隙中建成了150亩鸟语林,植入旅游元素,开发农耕体验、赏花休闲、滨湖亲水、户外拓展、民俗文化、共享农庄、休闲农家乐、婚纱摄影等产业项目……2017年4月开园,当年便实现综合收入9000余万元,带动就业1100余人,其中本村农民就业389人。

为了让更多村民参与,共享乡村振兴带来的红利,杜堂村去年还与武汉木兰花乡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联合组建合作社,对空闲房屋进行开发。凡有空闲农房的农户,可选择由景区公司集中起来,按每平方米1600元的评估价格入股合作社,再由景区公司对房屋进行统一规划设计,统一改造整修,统一运营管理,统一向城市市民、创业者招商引进,农户按入股金额的10%保底分红。外来人员租赁房屋,可以休闲养老,可以投资创业;可以一人一家独住,可以多人多家合住;可以阶段性居住,也可以交由景区公司错时安排经营,收入与房屋租赁人分成,实现多方共赢。

“往年外出打工的话,家里的房子都是闲着的,现在入了合作社,去年一年就有三四万块钱的分红。”长年在外打工的村民葛天文今年没再往外跑,村民的房子入股,被改造成民宿,而他们则住进了景区和村里统一建设的新房,就近在景区打工。“每个月有五六千块钱,更重要的是家人就陪在旁边,心里踏实。”他说。

一样的土地,不一样的风景,如今的杜堂村既有传统乡村的古色古香,又有现代景区的风景如画。“原本闲置的土地和农房,通过优先发展观光旅游业,已初步实现了‘农民变员工、农田变花园、农村变景区’的愿景。”葛国兴说,村子现在有了另一个名字“木兰花乡”,这里的“四季花海”成为朋友圈热门打卡景点,曾经偏僻落后的杜堂村,如今每逢周末、节假日便游人如织。

杜堂村之变,亦是湖北“三乡工程”的生动注脚。闲置资源被唤醒,带旺了乡村的人气,也催生了各类新兴业态。村里的大学生葛毅之前在建筑工地做项目管理,家乡景区建起来后,他看到商机,便回村创业,开起了农村电商服务站,帮助村民销售特色农副产品。

“产业发展蓬勃兴旺,沉睡资源全面盘活,乡村环境魅力显现,农民增收成效显著,村级组织活力增强。”在葛毅眼里,这是当前杜堂村面貌的真实写照。

葛天才掰起手指,给记者算起来:土地流转收入,每年支付村民土地流转租金,全村人均增收938元;景区打工收入,全村389人在家门口长年打工,按平均每人每年4.2万元计算,全村人均增收17828元;不动产增值收入,通过开发空闲农房235栋,其中已有77栋用于共享民俗、农村电商经营等,户均增值12.8万元……

关键词:

相关报道: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