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南宁12月12日电(记者潘强、胡佳丽)今年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60年来,广西高度重视保护包括壮语在内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化,通过双语教育推动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双语教育不仅使学生学习普通话和现代知识,还能有效传承丰富的本民族文化。”广西河池壮语教师韦松昊说。
双语的课堂
午读时刻,与当地的很多小学一样,庆乐小学响起琅琅书声。不同的是,这是壮语读书声。庆乐小学位于广西武鸣,1981年成为广西首批壮汉双语实验学校,目前有330多名学生接受壮汉双语教学。据自治区教育厅民族教育处介绍,广西壮汉双语教育已形成学前教育、中小学各学段以及高等学校有机衔接的完整体系,有37个县(市、区)开展壮汉双语教育工作,壮汉双语学校269所,在校学生总数14万多人。
除了保护壮语,广西正在对京语、毛南语等人口较少民族的语言进行保护。京族是一个只有2万多人的人口较少民族,生活在广西东兴沿海一带。当地为了传承京族语言,在京族中小学开设了“京汉双语”课程。东兴市京族字喃文化传承研究中心主任苏维芳说,经过多方努力,京族“喃文”已得到有效保护,越来越多的京族青少年能熟练读写京语。
此外,全自治区共有35个广播电视播出机构开设了民族语言节目。
语言的力量
在桂林市龙胜各族自治县黄洛瑶寨,53岁的红瑶妇女潘继凤说:“以前不会说普通话,出门坐车看不懂从哪里出发、要到达哪里,曾让我无助到流泪。”经过夜校扫盲培训班学习,如今潘继凤的汉语已经读写自如,曾被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评为全国“识字女状元”。
新华社南宁11月20日电(记者雷嘉兴)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年以来,蚕桑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2017年蚕茧产量达39.59万吨,占全国总量的48%,广西已成为我国重要的蚕茧生产和茧丝加工基地
广西壮族自治区与东盟国家山海相连。广西深入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充分发挥边境口岸门户、通道优势,打造陆地边境9个国家一类口岸和3个二类口岸,将昔日交通不便、经济落后的沿边地区变成开发开放、国际合作的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