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界变化太快,我们为自己能够生活和成长在这个发生巨变和腾飞的时代而感到庆幸
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终于把父亲从遥远的新疆乌鲁木齐送回了贵州。
15岁的时候,胸怀鸿鹄之志的父亲精神抖擞地离开家乡的青山秀水,成为光荣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员,并从此扎根新疆。在辽阔的大西北,年轻的父亲响应新疆军区的号召,发扬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把当时人迹罕至、寂静荒凉的水磨沟变成了热火朝天的大工地。父亲他们战酷暑、斗严寒,开山劈石,伐木修渠,建窑烧砖;睡地铺、吃杂粮,节衣缩食,昼夜奋战在工地。仅仅用了13个月,父亲他们用双手建起了新疆七一棉纺织厂的厂房和宿舍,为新疆棉纺织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他在大西北的风沙与暴雪中,从一位少年成长为一名男子汉。即便是后来回都匀探亲时认识了母亲,并于1965年结婚后,父亲都远在异乡工作。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上世纪70年代末,我12岁那年,因要照顾我们兄妹俩上学读书和生活,在新疆工作了27年的父亲离开他已经生活习惯了的地方,依依不舍地告别了朝夕相处的同事和战友,告别他留下一串串青春脚步的工厂,调回家乡都匀,仍然从事纺织工作直至退休。我们一家终于能够团圆在一起。
1981年我们村里开始实行包产到户,激起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结束了集体“大锅饭”吃不饱的局面。包产到户的当年,父母亲看着粮仓里那几百斤黄澄澄丰收的稻谷,激动得几夜没合上眼,由衷地感叹:还是包产到户好啊。
1988年,经过将近10年的辛勤劳作,家里有了一些积蓄。父亲母亲开始商量,准备建一幢砖混结构的水泥楼房,告别那幢解放前修建的几十个平方米的木房。说干就干,那年春节过后,父母亲买水泥、钢筋、砖等材料,请水泥工砌砖,木匠打门窗……那段时间,全家都沉浸在无比兴奋的激动之中。当年初秋,当一幢二层楼高,160平方米的小“洋楼”终于雄赳赳地伫立在我们村口时,生活在这栋房子里,彼时年轻的我感受到了幸福生活触手可及,对未来更加充满信心。
新华社北京11月26日电(记者陶虹)由导演程工、任长箴合作拍摄的现实题材电影《生活万岁》26日在北京万达影院举行全国首映礼。该片于27日在万达和大地两条院线全国发行,是我国第一个分线发行的类型片
新华社长沙11月30日电 湖南南岳:小绸伞“撑开”新生活 新华社记者白田田 “现在我快要跟不上新时代了。”对于自己做了20多年的绸伞行当,湖南衡阳市南岳区国东伞厂的负责人康国东半谦虚、半认真地说
新华社南昌10月20日电(记者邬慧颖、高皓亮)沿河置窑,沿窑成市,景德镇街市的走向与其境内的昌江流向一致。在景德镇市公交系统工作的江山今年38岁,他对瓷博会的最初印象就是昌江两岸升起的烟花和窑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