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香港12月7日电 题:“东方之珠”经济发展引入内地“活水”
新华社记者战艳 张欢
改革开放的40年,不仅是内地经济发展汲水香江的40年,也是“东方之珠”被内地“活水”滋养而更为耀眼的40载。
“香港的成功之道就是灵活应变、抓紧机遇。”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如是说。她认为,在国家改革开放过程中,香港不仅是“贡献者”,也是“受惠者”。借助改革开放的契机,香港成功转型为内地连接世界市场的重要桥梁,建立和巩固了今天国际商贸、物流、航运、金融和专业服务中心的地位。
谈及未来,香港特区政府和业界人士表示,香港依然可以搭乘国家继续全方位改革开放的发展快车,将经济带上更高台阶。
内地成本优势助力香港经济转型
观塘区密集林立的旧工业大厦,依稀折射出昔日香港工厂年代的辉煌。如今,香港经济以服务业为主,在金融服务业发达的中环地区,每到工作日中午人潮涌动。
这一变化在上世纪90年代已很明显。正如香港特区政府政务司司长张建宗所言,国家改革开放后,香港制造业北移,借力内地工资、人力、土地等优势,香港实现经济成功转型。
随着改革开放逐步深化,内地市场设施建设加强,香港制造业加速向珠三角转移,双方形成“前店后厂”的分工格局。
“改革开放初期,香港企业家带着资金、技术和国际联系进入内地。”回顾这段历史,特区政府财政司司长陈茂波说,“内地制造业起飞,为香港服务业带来巨大市场需求,贸易、物流、金融等专业服务在90年代大幅增长,香港顺势转型至以服务业为主的经济体。”
2003年6月,中央政府和香港特区政府在香港签署《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CEPA和其后签署的一系列补充协议,推动了内地与香港货物和服务贸易,助力香港制造业和服务业转型升级。
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数据显示,2018年第三季度,香港服务输出同比扩张3.1%。其中,占比约80%的内地旅客有力拉动了香港旅游服务输出增长;内地活跃的外贸活动,以及占比近60%与香港相关的投资活动,持续促进了香港物流和金融服务发展,目前服务业在香港GDP中的占比已高达92%。
张建宗表示,如果没有国家改革开放,香港不会从一个制造业中心转型为一个服务业中心。
国家金融改革巩固香港国际地位
1993年7月15日,香港联合交易所内洋溢着啤酒的醇香,现场嘉宾正在举杯庆贺内地首家赴港上市企业——青岛啤酒成功登陆H股。
这只是一个开始。从数百家内地企业陆续H股上市,到人民币国际化、互联互通,内地金融市场有序改革开放释放出源源活水,持续滋养了香港金融服务业,有力巩固了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
香港交易所近期数据显示,目前约260只H股在港上市融资,内地上市企业占据在港上市企业总数50%以上、港股市值60%以上、成交额70%以上。工银国际董事长丛林表示,从1993年开始,内地企业纷纷赴港上市,逐渐成为香港资本市场的“生力军”和“稳定器”,为香港资本市场的国际地位作出了贡献。
近年来,内地金融改革又踏出人民币国际化的步伐,香港在国家的支持下扮演了“试验田”的角色,从起始的居民个人人民币业务发展为全球最大的离岸人民币业务中心。
与此同时,香港和内地金融市场的互联互通也在持续深化,2014年“沪港通”启动、2015年基金互认安排启动、2016年“深港通”启动、2017年“债券通”北向交易启动、2018年“沪港通”和“深港通”的每日额度进一步增至4倍。
陈茂波表示,香港以自身独特之所长协助国家在金融领域与国际接轨的过程,也是香港巩固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过程。
国家发展大局增强香港经济后劲
正值国家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香港两项跨境基建落成使用,令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进程提速。今年9月,广深港高铁香港段开通;10月,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
“近水楼台先得月。”香港善用固有优势,把握机遇,从国家发展的战略清晰厘定和检视香港的定位,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倡议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香港上海汇丰银行有限公司副主席兼行政总裁王冬胜表示,对于一直面向国际的香港来说,“一带一路”带来庞大商机,香港主要业务板块如基建、金融、贸易、物流等,正是“一带一路”发展涵盖的范畴。
此外,粤港澳大湾区带给香港的机遇则在于提供业务新腹地、发展新资源,能促进香港创新成果高效落地,推动香港经济多元发展。
为打造大湾区成为国际创科中心,特区政府正在落马洲河套地区发展“港深创新及科技园”。为迎接新机遇,科学园扩建工程、“创新斗室”人才公寓、位于将军澳工业邨的数据技术中心和先进制造业中心等科技基建工程也在筹建中。
陈茂波表示,香港像过去一样保持“灵活走位”,一定可以因应国家经济发展的大势,把握新机遇,在国家继续深化改革的过程中继续繁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