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长沙12月6日电(记者阳建)冬意渐浓,三湘大地时晴时雨。见到李明光时,他正在寒风中照顾刚生完宝宝的兔妈妈,给5天前出生的兔宝们喂食。“天气冷也要干活,养好一只母兔每年可带来1000元收入。”李明光说。
有着四级伤残的他养兔子还不到一年,完全是靠自学,为的是要好好争口气,在贫困户“星级创建”中多拿几颗星。
53岁的李明光出生于湖南株洲县古岳峰镇白壁村,小时候因患骨头结核引起脊柱变形,五六年前又患上肺气肿。由于身体残疾,又要照顾年老的母亲,本是贫困户的李明光一度消极懒散。在今年一季度株洲县脱贫立志评星中,他只拿了3颗星,而别人拿了八九颗星,心里很不是滋味。
“过去,无所事事,就打打牌,好吃懒做。心想没有吃的,反正国家会给。”李明光回忆起一季度贫困户评星时的场景,脸上露出了不好意思的表情。
原来,为了激发贫困户立志脱贫的内生动力,株洲县今年初探索实施“脱贫立志、星级创建”机制,将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从爱党爱国、诚信守法、团结友善、感恩怀德、清洁卫生、重教好学、勤俭持家、孝老爱亲、勤劳上进和创业致富10个方面,对贫困户的现实表现评星定级。
评星机制由贫困户自评、村组群众评议、结对帮扶干部鉴定构成,分季度进行,对获7颗星以上的贫困户授牌表彰,得星进步显著、主动要求脱贫摘帽等典型集中宣传。同时,将政府以往平均分配的奖补资金与评星挂钩,得星越多,奖励越高,帮扶越大。
村里公示牌上的3颗星,激起了李明光的斗志。二季度以来,李明光白天到村里工厂打工,下班后回家养兔、养鸡;除了搞好家里卫生,还参与村里公益事务……很快,他的勤劳、热心得到了大家认可,在二、三季度评比中拿到了6颗星。
“别人得星多,自己得星少,说明很多地方没做好。评星不只是多拿点奖补,还关系人的志气和成就感,我要争取在第四季度拿10颗星。”李明光指着评星手册对记者说。
“公开的评星,实实在在地激发了李明光的脱贫斗志。”白壁村扶贫专干曹香莲说,统计李明光所有劳动收入,预计今年保底能挣3万元,可顺利脱贫。
扶贫,贵在扶志,难在扶志。特别是当前脱贫攻坚已取得阶段性成效,如何巩固脱贫成果,形成长效脱贫机制,已成为各地脱贫攻坚中的一大困惑。记者走访发现,这种“用星”说话的创新机制,将贫困户现实表现与“面子”“票子”有机挂钩,催生了良好的扶志效应,营造了争相脱贫的良好氛围。
扶志,首要解决的就是找准“失志”的病灶、“有志”的表现。评星机制通过把贫困户的现实表现具体化,扶贫干部将过去做思想工作转变为有针对性地解决具体问题,实现了“靶向帮扶”。
株洲县扶贫办主任周铁刚说,差异化的精神物质激励,打破了扶贫奖补资金“吃平均粮”的格局,有效抓住了贫困户的关注点,推动了内生动力培育由虚到实的转变。“公开评星,使他们在比较中看到差距、感知荣辱,增强了积极向上的行动自觉。”
贫困户胡桂兰,一季度自评8颗星,但最终只拿到4颗星。“她平时打牌,不讲卫生……”一名参与评议的村民说。评星结果出来后,胡桂兰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一点点改进,第三季度拿到了9颗星。
“以前,贫困户‘等靠要’思想浓,等着我们带东西上门。现在有了星级评比,奖补资金一清二楚,脱贫积极性也调动起来了。”扶贫干部毛伟湘说,以前是贫困户单向评价帮扶干部的工作,不时出现不配合帮扶的情况,如今帮扶干部也可以评价贫困户,督促他们严格规范自身行为,实现了相互督促、共同发力。
为了做到“脱贫不脱政策”,评星机制也在脱贫户中推行。因病致贫的刘桂钦在2015年脱贫,家里挂着9颗星的奖牌。“我要扩大养鸡养鸭规模,争取早日拿到10颗星。”
“要让贫困户小康考试一次性通过。”株洲县委书记罗绍昀说,当地计划将连续获得9-10颗星的稳定脱贫户转为“自强户”,既脱贫又立志,让脱贫斗志入脑入心,确保扶贫扶志形成长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