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合肥12月4日电 题:产业带动断“穷根”—— 安徽太和产业扶贫侧记
新华社记者吴慧珺、周畅
近年来,安徽太和县积极探索依托产业带动的“造血型”式扶贫,通过养殖、种植等产业带动,推动产业扶贫到村到户到人,形成“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的扶贫格局。
宋文英没想到,自己竟然养起了孔雀,更没想到,孔雀开出了“致富之屏”。“我自己在农场养了10只孔雀,卖了3万多块钱,净赚1万块。”太和县大张村贫困户宋文英的喜悦心情都写在了脸上,平时在农场里打零工,一个月还有1000多元的收入。“现在的日子那可比过去美多哩。”
为发展产业以带动村民脱贫致富,大张村兴建了占地59亩的绿生源家庭农场。农场有标准化养殖大棚4500平方米,标准垂钓养殖塘3400平方米,养殖场目前存栏有牛、马、鹿、孔雀、火鸡等多种动物,垂钓园养有大乌鱼、观赏鱼等几十种品种。
宋文英养孔雀,便是太和县通过探索依托产业带动的“造血型”式扶贫缩影。2013年,大张村将发展孔雀养殖以及孔雀羽毛饰品为主要经营业务的安徽蓝翎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引进绿生源家庭农场。“基地现在有5800多只孔雀,通过与国家非遗传承人合作,深加工孔雀羽毛,做成各类饰品出口到世界各地,目前出售的有几百种产品。”安徽蓝翎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关丽告诉记者,去年公司年销售额达2600万元,已带动21户贫困户就业。
为激发贫困户的内生发展动力,鼓励贫困户自办实体,安徽蓝翎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电商服务部还为贫困户提供电商培训,采取“电商加盟分红”模式,带动16名贫困户通过淘实惠、微信微店等分销形式,成为公司入驻大张村后的第一批一级代理商,享受销售额30%的提成。
刘老桥村是典型的皖北贫困村,过去村里没有支柱产业,有劳动能力的村民都出门打工了,留在家里的几乎都是老弱病残者。
刘老桥村党总支书记刘缙告诉记者,2014年,该村重点招商引进安徽有机良庄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流转土地5000余亩,通过“六统一”产业带贫、“旅游+”扶贫、就业扶贫、资产收益带贫等四种扶贫模式,增加了周边贫困户生产经营性收入、就业收入以及财产性收入。“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都开始回乡就业。”
“我们的工作岗位优先提供给建档立卡贫困户,并根据他们的自身条件,提供相应的工作岗位,并灵活安排工作时间。”安徽有机良庄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有良告诉记者,2018年,有机良庄凭借产业带动吸纳贫困户556户1249人,为贫困户增收491.81万元。
在旧县镇,占地500亩的太和县食用菌产业园一期于7月上旬破土动工,部分智能菇房已投入运营。“未来,园区将通过吸纳贫困户到园区就业、贫困户‘自种增收’模式、‘代种增收’等三种模式,帮扶贫困户增收脱贫。”旧县镇党委书记唐永利告诉记者,建成后,将提供500个以上就业岗位,直接带动近2万名农民直接或间接参与种植,每亩地年收入将达2万元以上。
在太和,各乡、各村均培育了一批特色产业, “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格局正逐步形成,产业带动成了太和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载体。2014-2017年,太和县共出列贫困村57个,脱贫40561户、103716人,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的9.43%下降至2.86%。
新华社太原8月17日电 题:贫困户薛记平“发牛财” 新华社记者孙亮全 山西省灵丘县王巨村的贫困户薛记平这两年终于发了“牛财”。薛记平是白崖台乡里的“名人”,在“发牛财”之前,曾出过车祸,倒过牛的霉
新华社石家庄6月21日电(记者李继伟)“以前确实难,看不到希望。”河北临西县西马鸣堂村贫困户孙秀霞说,丈夫因小脑萎缩卧床8年有余,儿子先天性聋哑,女儿上小学,全家靠她一个人艰难支撑。 转机发生在今年初
新华社石家庄7月30日电(记者白明山)“多亏健康扶贫政策好,加上这么多人一次次劝我,再住院晚点儿,我这条腿就保不住了!”在河北临漳县中医院的扶贫病床上,柏鹤集乡兵马寨村贫困户张有太说
原标题:广西融安九成贫困户完成家庭医生签约 自广西融安县推行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医生签约”机制以来,两个多月时间,全县4.8万多名贫困群众完成家庭医生签约,占应签约总人数的九成
新华社太原8月22日电 题:陈海海拒当贫困户 新华社记者 武敌 90后大学生陈海海成了当地的“名人”啦!这个年轻后生不仅主动“出列”拒当贫困户,还自力更生创办土鸡养殖场,干得风生水起,让村里人非常羡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