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特稿:深入到世界其他文明的腹地——记中国考古队参与探索玛雅文明

2018-12-04 16:01:05    新华网  参与评论()人

新华社北京12月4日电 特稿:深入到世界其他文明的腹地——记中国考古队参与探索玛雅文明

新华社记者赵晖 席玥

1570年,西班牙探险家迭戈·加西亚·德帕拉西奥在洪都拉斯的热带雨林偶然发现了一片未知的拉美古代文明废墟,将沉寂7个世纪的“美洲雅典”——科潘重新拉回到人类文明的视线中。

20世纪初,美国考古学家来到这片遗址,主导发掘工作。直到2015年,中国考古队员才与科潘遗址有了第一次“亲密接触”。随着羽蛇神、玉米神等玛雅文明的标志性石雕一一发掘出土,一场华夏文明与玛雅文明的跨时空对话便由此开启。

走进玛雅腹地

站在距离洪都拉斯首都特古西加尔巴西北方向200多公里的科潘遗址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李新伟内心澎湃。

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文明研究的李新伟对玛雅文明不算陌生。过去十几年间他在两度海外游学时,就曾以不同的形式和玛雅文明“遭遇”,但彼时李新伟心无旁骛,只是一门心思研究中国文明起源问题。

“这是那个年代很多中国考古学家的真实写照。我们只关心本国的考古研究,没有更多精力和意愿去真正了解其他文明。”李新伟近日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坦言。

但最近几年,这种情况发生了变化。据李新伟介绍,2004年正式启动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已从最初聚焦中华文明本身,发展到将中华文明与世界上其他文明进行对比研究的新阶段。

“我们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其实我们对世界其他文明知之甚少,只能依赖国外的研究成果。这种状况到了必须改变的时候,我们有必要深入到世界其他文明的腹地,获取考古研究的第一手资料。”李新伟说。

2015年,在美国哈佛大学的极力推荐下,李新伟领衔的中洪联合考古团队开始主持发掘科潘古城中一处编号为8N-11的贵族院落遗址。遗址大体呈方形,面积约2000平方米,四周建有高大的石头建筑。

“一切都进展得特别快。当时,这一项目年初刚刚获得批准,到了8月份,资金、设备、团队就都到位了。”有了祖国这一强大后援,李新伟开始了国内半年、国外半年的异国考古工作。

探索他人之美

虽然考古条件艰苦,但整个过程充满惊喜。考古团队先后在贵族院落遗址北侧建筑、西侧建筑内发现了交叉火炬、墨西哥纪年符号、羽蛇神头像、玉米神头像等艺术水平很高的重要雕刻,同时发掘了6个大型墓葬,出土了数十件精美的玉器、彩陶器以及大量陶器碎片和黑曜石残片。

“最令我惊喜的是在院落西侧发现的多组精美石雕,包括与中国龙首酷似的羽蛇神头像、玉米神头像,以及十字花、海螺壳、鸟爪、水滴等图案,展现了玉米神在象征冥界的西方复活的过程。”李新伟说。

有意思的是,1990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考古队曾在院落东侧发现了玉米神重生的石雕群,这与西侧的新发现高度契合。

“这是第一次在科潘发现建筑三侧都有重要雕刻的贵族院落,而东、西两侧具有衔接性的雕刻也证明了这是迄今为止科潘发现的最高级别的贵族院落。”李新伟说。

长期主持科潘考古工作的哈佛大学人类学系教授威廉·法什对这些新发现给予高度评价。“中国专家主持发掘的大量文物是对玛雅文明研究的重要贡献,有助于解密科潘王朝的政治社会结构。”

  从共事到交心

法什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参与8N-11玛雅贵族院落遗址发掘工作的介绍人。“我很荣幸也很自豪将中国考古团队引入玛雅文明研究。目前,8N-11遗址的发现超越了所有人的预期。”法什说。

然而,这些重大成果的得来并非轻而易举。这背后,是中洪联合考古团队突破语言和文化障碍、逐渐从共事到交心的过程。

李新伟记得,项目刚开始时,洪都拉斯同事对中方人员多少怀有戒心和不信任感,一些小摩擦也在所难免。于是,他决定先从突破语言关开始。

到达洪都拉斯的第二周,李新伟便开始学习西班牙语。“一方面是工作实际需要,另一方面,也是向当地同事表明我的态度:我是来扎根的,是来认真做考古的。”

中国考古学家的诚恳态度和专业精神逐渐打消了洪都拉斯同事的疑虑,其丰富的田野工作经验以及对无人机航拍、三维成像技术等新技术手段的灵活运用,更是获得了他们的尊重。

联合考古团队中的洪都拉斯考古学家豪尔赫·拉莫斯对此深有体会。“中国考古学家们不仅带领我们发掘了大量文物,更重要的是,他们还将无人机航拍和三维成像技术传授给我们,使我们的考古工作实现了技术升级,极大地提高了效率。”

对此,李新伟表示,中方人员没有因为技术领先就居高临下,而是怀着一种感恩和学习的心态去了解玛雅的灿烂文明,以开阔视野和思维,从而为中国文明起源研究寻找更多启示。

“当你放眼世界,意识到人类社会有不同的发展道路,各美其美时,你才会发自内心地为自己文明的独特性感到骄傲。”李新伟说。

关键词:

相关报道:

    关闭
     

    相关新闻